慄腹冀趙王厚賄,趙王如常禮相待,慄腹意不懌,歸報燕王曰:「趙自長平之敗,壯者皆死,其孤尚幼,且相國新喪,廉頗已老,若出其不意,分兵伐之,趙可滅也。 」燕王惑其言,召昌國君樂閒問之,閒對曰:「趙東鄰燕,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貊,四野之地,其民習兵,不可輕伐。 」 燕王曰:「吾以三倍之眾而伐一,何如?」 樂閒曰:「未可。 」 燕王曰:「以五倍伐一,何如?」 樂閒不應。 燕王怒曰:「汝以父墳墓在趙,不欲攻趙?」 樂閒曰:「王如不信,臣請試之。 」 群臣阿燕王之意,皆曰:「天下焉有五而不能勝一者?」 大夫將渠獨切諫曰:「王且勿言眾寡,而先言曲直,王方與趙交歡,以五百金為趙王壽,使者還報,而即攻之,不信不義,師必無功。 」 燕王不以為然,使慄腹為大將,樂乘佐之,率兵十萬攻鄗;使慶秦為副將,樂閒佐之,率兵十萬攻代;燕王親率兵十萬為中軍,在後接應。 方欲升車,將渠手攬王綬,垂淚言曰:「即伐趙,願大王勿親往,恐震驚左右。 」燕王怒,以足蹴將渠,渠即抱王足而泣曰:「臣之留大王者,忠心也,王若不聽,燕禍至矣!」燕王愈怒,命囚將渠于獄,俟凱旋日殺之。 三軍分路而進,旌旗蔽野,殺氣騰空,滿望踏平趙土,大拓燕疆。 趙王聞燕兵將至,集群臣問計,相國廉頗進曰:「燕謂我喪敗之餘,士伍不充,若大賚國中,使民十五歲以上者,悉持兵佐戰,軍聲一振,燕氣自奪。 慄腹喜功,原無將略;慶秦無名小子,樂閒、樂乘以昌國君之故,往來燕、趙,不為儘力。 燕軍可立破也!」乃薦雁門李牧,其才可將。 趙王用廉頗為大將,引兵五萬,迎慄腹于鄗;用李牧為副將,引兵五萬,迎慶秦于代。 卻說廉頗兵至房子城,知慄腹在鄗,乃盡匿其丁壯于鐵山,但以老弱列營。 慄腹探知,喜曰:「吾固知趙卒不堪戰也!」乃率眾急攻鄗城,鄗城人知救兵已至,堅守十五日不下,廉頗率大軍赴之,先出疲卒數千人挑戰,慄腹留樂乘攻城,親自出陣,只一合,趙軍不能抵當,大敗而走,慄腹指麾將士,追逐趙軍,約六七里,伏兵齊起,當先一員大將,馳車而出,大叫:「廉頗在此!來將早早受縛!」慄腹大怒,揮刀迎敵,廉頗手段高強,所領俱是選的精卒,一可當百,不數合燕軍大敗,廉頗生擒慄腹,樂乘聞主將被擒,解圍欲走,廉頗使人招之,樂乘遂奔趙軍。 恰好李牧救代得勝,斬了慶秦,遣人報捷。 樂閒率餘眾保于清涼山,廉頗使樂乘為書招閒,閒亦降趙,燕王喜知兩路兵俱敗沒,遂連夜奔回中都。 廉頗長驅直入,築長圍以困之,燕王遣使乞和,樂閒謂廉頗曰:「本倡伐趙之謀者,慄腹也。 大夫將渠有先幾之明,苦諫不聽,被覊在獄,若欲許和,必須要燕王以將渠為相國,使他送款方可。 」廉頗從其說,燕王出於無奈,即召將渠于獄中,授相印,將渠辭曰:「臣不幸言而中,豈可幸國之敗以為利哉?」 燕王曰:「寡人不聽卿言,自取辱敗,今將求成於趙,非卿不可。 」將渠乃受相印。 謂燕王曰:「樂乘、樂閒雖身投于趙,然其先世有大功于燕,大王宜歸其妻子,使其不忘燕德,則和議可速成矣。 」燕王從之。 將渠乃如趙軍,為燕王謝罪,並送還樂閒、樂乘家屬。 廉頗許和,因斬慄腹之首,並慶秦之屍,歸之於燕,即日班師還趙。 趙王封樂乘為武襄君,樂閒仍稱昌國君如故。 以李牧為代郡守。 時劇辛為燕守薊州,燕王以劇辛素與樂毅同事昭王,使為書以招二樂。 樂乘、樂閒以燕王不聽忠言,竟留于趙。 將渠雖為燕相,不出燕王之意,未及半載,託病辭印,燕王遂用劇辛代之,此段話且擱過一邊。 再說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年近七十,至秋得病而薨,太子安國君柱立,是為孝文王,立趙女為王后,子楚為太子。 韓王聞秦王之喪,首先服衰絰入弔,視喪事,如臣子之禮,諸侯皆遣將相大臣來會葬。 孝文王除喪之三日,大宴群臣,席散回宮而死。 國人皆疑客卿呂不韋欲子楚速立為王,乃重賄左右,置毒藥于酒中,秦王中毒而死,然心憚不韋,無敢言者。 於是不韋同群臣奉子楚嗣位,是為莊襄王,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立趙姬為王后,子趙政為太子,去趙字單名政。 蔡澤知莊襄王深德呂不韋,欲以為相,乃託病以相印讓之,不韋遂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不韋慕孟嘗、信陵、平原、春申之名,恥其不如,亦設館招致賓客,凡三千餘人。 再說東周君聞秦連喪二王,國中多事,乃遣賓客往說諸國,欲「合縱」以伐秦。 丞相呂不韋言于莊襄王曰:「西周已滅,而東周一綫若存,自謂文武之子孫,欲以鼓動天下,不如盡滅之,以絶人望。 」秦王即用不韋為大將,率兵十萬伐東周,執其君以歸,盡收鞏城等七邑。 周自武王己酉受命,終於東周君壬子,歷三十七王,共八百七十三年,而祀絶于秦,有歌訣為證: 周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終, 以上盛周十二主,二百五十二年逢。 東遷平桓莊釐惠,襄頃匡定簡靈繼, 景悼敬元貞定哀,思考威烈安烈序。 顯子慎靚赧王亡,東周廿六湊成雙, 系出嚳子后稷棄,太王王季文王昌。 首尾三十有八主,八百七十年零四, 卜年卜世數過之,宗社靈長古無二。 第3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