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見不過十里,而欲遍照海內之民,哀樂弗能給也。 無天下之委財,而欲遍瞻萬民,利不能足也。 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 故哭之發於口,涕之出於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 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 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哀。 強親者雖笑不和。 情發於中而聲應于外,故厘負覊之壺餐,愈于晉獻公之垂棘;趙宣孟之束脯,賢于智伯之大鐘。 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懷遠。 故公西華之養親也,若與朋友處;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其于養,一也。 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 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 帝顓頊之法,婦人不闢男子于路者,拂于四達之衢。 今之國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 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獫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 夫鳥飛成行,獸處成群,有孰教之!故魯國服儒者之禮,行孔子之術。 地削名卑,不能親近來遠。 越王勾踐劗發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 胡、貉、匈奴之國,縱體拖發,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 楚莊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諸侯。 晉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威立於海內。 豈必鄒、魯之禮之謂禮乎! 是故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進,雖之夷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 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而仁發恲以見容。 禮不過實,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 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偽輔情也。 三月之服,是絶哀而迫切之性也。 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終始,而務以行相反之制,五縗之服,悲哀抱於情,葬薶稱于養,不強人之所不能為,不絶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適,誹譽無所由生。 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 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管簫,揚干戚,奮羽旄,以為費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喜不羡于音。 非不能竭國麋民,虛府殫財,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以為窮民絶業而無益於槁骨腐肉也,故葬薶足以收斂蓋藏而已。 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不易其畝。 明乎生死之分,通乎儉侈之適者也。 亂國則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優以淫,崇死以害生,久喪以招行,是以風俗濁于世,而誹譽萌于朝。 是故聖人廢而不用也。 義者,循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 義者宜也,禮者體也。 昔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魯治禮而削,知禮而不知體也。 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霤,葬成畝,其樂咸池、承雲、九韶,其服尚黃;夏後氏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其樂夏龠、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祀門,葬樹松,其樂大、晨露,其服尚白;周人之禮,其社用慄,祀灶,葬樹柏,其樂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 禮樂相詭,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親疏之恩,上下之倫。 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由膠柱而調瑟也。 故明王制禮義而為衣,分節行而為帶。 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適行步,不務于奇麗之容,隅眥之削;帶足以結紐收衽,束牢連固,不亟于為文句疏短之鞵。 故制禮義,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所謂聰者,非謂聞彼也,自聞而已;所謂達者,非謂知彼也,自知而已。 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則道得矣。 道之得也,以視則明,以聽則聰,以言則公,以行則從。 故聖人財制物也,猶工匠之斫削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別也。 曲得其宜而不折傷。 拙工則不然,大則塞而不入,小則窕而不周。 動於心,枝于手,而愈醜。 夫聖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離之散之;已淫已失,復揆以一;既出其根,復歸其門;已雕已琢,還反于樸。 合而為道德,離而為儀表。 其轉入玄冥,其散應無形。 禮儀節行,又何以窮至治之本哉?世之明事者,多離道德之本,曰:「禮義足以治天下。 」此未可與言術也。 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俗,一世之跡也。 譬若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綉,纏以朱絲,屍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 及其已用之後,則壤土草薊而已。 夫有孰貴之! 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於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 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武王伐紂,載屍而行,海內未定,故不為三年之喪始。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 此皆聖人之所以應時耦變,見形而施宜者也。 今之修干戚而笑插,知三年非一日,是從牛非馬,以徵笑羽也。 以此應化,無以異於彈一弦而會棘下。 夫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 夫一儀不可以百發,一衣不可以出歲。 儀必應乎高下,衣必遷乎寒暑。 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 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 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禪于梁父。 七十餘聖,法度不同,非務相反也,時世異也。 第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淮南子》
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