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論桀、紂之惡,甚於亡秦。 實事者謂亡秦惡甚於桀、紂。 秦、漢善惡相反,猶堯、舜、桀、紂相違也。 亡秦與漢皆在後世,亡秦惡甚於桀、紂,則亦知大漢之德不劣於唐、虞也。 唐之「萬國」,固增而非實者也。 有虞之「鳳皇」,宣帝貼已五致之矣。 孝明帝符瑞並至。 夫德優故有瑞,瑞鈞則功不相下。 宣帝、孝明如劣,不及堯、舜,何以能致堯、舜之瑞?光武皇帝龍興鳳舉,取天下若拾遺,何以不及殷湯、周武?世稱周之成、康不虧文王之隆,舜巍位虧堯之盛功也。 方今聖朝,承光武,襲孝明,有浸酆溢美之化,無細小毫髮之虧,上何以不逮舜、禹?下何以不若成、康?世見五帝、三王事在經傳之上,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則謂古聖優而功大,後世劣而化薄矣。 卷十九宣漢篇 第五十七 儒者稱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漢興已來,未有太平。 彼謂五帝、三王致太平,漢未有太平者,見五帝、三王聖人也,聖人之德能致太平;謂漢不太平者,漢無聖帝也,賢者之化,不能太平。 又見孔子言「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 此言妄也。 夫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 夫治人以人為主,百姓安而陰陽和,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 視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則平矣,瑞雖未具,無害於平。 故夫王道定事以驗,立實以效,效驗不彰,實誠不見。 時或實然,證驗不具。 是故王道立事以實,不必具驗。 聖主治世,期於平安,不須符瑞。 且夫太平之瑞,猶聖〔王〕之相也。 聖王骨法未必同,太平之瑞何為當等?彼聞堯、舜之時,鳳皇、景星皆見,河圖、洛書皆出,以為後王治天下,當復若等之物,乃為太平。 用心若此,猶謂堯當複比齒,舜當復八眉也。 夫帝王聖相,前後不同,則得瑞古今不等。 而今王無鳳鳥、河圖,〔謂〕未太平,妄矣。 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復有鳳皇與河圖也。 夫帝王之瑞,眾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麟,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乂安。 今瑞未必同於古,古應未必合於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 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佑〕不同也。 周則烏、魚,漢斬大蛇。 推論唐、虞,猶周、漢也。 初興始起,事效物氣,無相襲者。 太平瑞應,何故當鈞?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天下太平,瑞應各異,猶家人富殖,物不同也。 或積米穀,或藏布帛,或畜牛馬,或長田宅。 夫樂米穀不愛布帛,歡牛馬不美田宅,則謂米穀愈布帛,牛馬勝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終謂古瑞河圖、鳳皇不至,謂之未安,是猶食稻之人入飯稷之鄉,不見稻米,謂稷為非谷也。 實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聖人,何以致之,未見鳳皇,何以效實?問世儒不知聖,何以知今無聖人也?世人見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委不能知有聖與無,又不能別鳳皇是鳳與非,則必不能定今太平與未平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 」三十年而天下平〔也〕。 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賈誼創議以為天下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 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 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漢興二十餘年,應孔子之言「必世然後仁」也。 漢一〔世〕之年數已滿,太平立矣,賈生知之。 況至今且三百年,謂未太平,誤也。 且孔子所謂一世,三十年也;漢家三百歲,十帝耀德,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時,固已平矣,歷世〔治〕平矣。 至平帝時,前漢已滅,光武中興,復致太平。 問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無瑞,謂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應,前後不同。 雖無物瑞,百姓寧集,風氣調和,是亦瑞也。 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 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變,治未平,氣未和。 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無雲,太平之應也,治平氣應。 光武之時,氣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氣已驗,論者猶疑。 孝宣皇帝元康二年,鳳皇集於太山,後又集於新平。 四年,神雀集於長樂宮,或集於上林,九真獻麟。 神雀二年,鳳皇、甘露降集京師。 四年,鳳皇下杜陵及上林。 五鳳三年,帝祭南郊,神光並見,或興〔於〕谷,燭耀齋宮,十有餘〔刻〕。 明年,祭後土,靈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時;甘露、神雀降集延壽萬歲宮。 其年三月,鸞鳳集長樂宮東門中樹上。 甘露元年,黃龍至,見於新豐,醴泉滂流。 彼鳳皇雖五六至,或時一鳥而數來,或時異鳥而各至。 麒麟、神雀、黃龍、鸞鳥、甘露、醴泉,祭後土、天地之時,神光靈耀,可謂繁盛累積矣。 孝明時雖無鳳皇,亦致〔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見,離木復合。 五帝、三王,經傳所載瑞應,莫盛孝明。 如以瑞應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 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謂太平矣。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