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物之變,隨氣,若應政治,有所象為,非天所欲壽長之故,變易其形也,又非得神草珍藥食之而變化也。 人恆服藥固壽,能增加本性,益其身年也。 遭時變化,非天之正氣、人所受之真性也。 天地不變,日月不易,星辰不沒,正也。 人受正氣,故體不變。 時或男化為女,女化為男,由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也。 應政為變,為政變,非常性也。 漢興,老父授張良書,已化為石。 是以石之精,為漢興之瑞也。 猶河精為人持璧與秦使者,秦亡之征也。 蠶食桑老,績而為繭,繭又化而為蛾;蛾有兩翼,變去蠶形。 蠐螬化為復育,復育轉而為蟬;蟬生兩翼,不類蠐螬。 凡諸命蠕蜚之類,多變其形,易其體。 至人獨不變者,稟得正也。 生為嬰兒,長為丈夫,老為父翁。 從生至死,未嘗變更者,天性然也。 天性不變者,不可令複變;變者,不可不變。 若夫變者之壽,不若不變者。 人欲變其形,輒增益其年,可也;如徒變其形而年不增,則蟬之類也,何謂人願之? 龍之為蟲,一存一亡,一短一長。 龍之為性也,變化斯須,輒復非常。 由此言之,人,物也,受不變之形,形不可變更,年不可增減。 傳稱高宗有桑谷之異。 悔過反政,享福百年,是虛也。 傳言宋景公出三善言,熒惑卻三舍,延年二十一載,是又虛也。 又言秦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是又虛也。 稱赤松、王喬好道為仙,度世不死,是又虛也。 假令人生立形謂之甲,終老至死,常守甲形。 如好道為仙,未有使甲變為乙者也。 夫形不可變更,年不可減增。 何則?形、氣、性,天也。 形為春,氣為夏。 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 氣性不均,則於體不同。 牛壽半馬,馬壽半人,然則牛馬之形與人異矣。 稟牛馬之形,當自得牛馬之壽;牛馬之不變為人,則年壽亦短於人。 世稱高宗之徒,不言其身形變異。 而徒言其增延年壽,故有信矣。 形之血氣也,猶囊之貯粟米也。 一石囊之高大,亦適一石。 如損益粟米,囊亦增減。 人以氣為壽,氣猶粟米,形猶囊也。 增減其壽,亦當增減其身,形安得如故?如以人形與囊異,氣與粟米殊,更以苞瓜喻之。 苞瓜之汁,猶人之血也;其肌,猶肉也。 試令人損益苞瓜之汁,令其形如故,耐為之乎?人不耐損益苞瓜之汁,天安耐增減人之年?人年不可增減,高宗之徒,誰益之者?而云增加。 如言高宗之徒,形體變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 今言年增,不言其體變,未可信也。 何則?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則命相須以至終死。 形不可變化,年亦不可增加。 以何驗之?人生能行,死則僵仆,死則氣減形消而壞。 稟生人形,不可得變,其年安可增?人生至老,身變者,發與膚也。 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 發之變,形非變也。 人少則膚白,老則膚黑,黑久則黯,若有垢矣。 發黃而膚為垢,故《禮》曰:「黃耇無疆。 」髮膚變異,故人老壽遲死,骨肉不可變更,壽極則死矣。 五行之物,可變改者,唯土也。 埏以為馬,變以為人,是謂未入陶灶更火者也。 如使成器,入灶更火,牢堅不可複變。 今人以為天地所陶冶矣,形已成定,何可復更也? 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則年增矣,千歲不死。 此虛圖也。 世有虛語,亦有虛圖。 假使之然,蟬蛾之類,非真正人也。 海外三十五國,有毛民羽民,羽則翼矣。 毛羽之民土形所出,非言為道身生毛羽也。 禹、益見西王母,不言有毛羽。 不死之民,亦在外國,不言有毛羽。 毛羽之民,不言之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 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安足以驗長壽乎? 率性篇 第八 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令漸於善,善漸於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 召公戒成曰:「今王初服厥命,於戲!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 」生子謂十五子,初生意於善,終以善;初生意於惡,終以惡。 《詩》曰:「彼姝者子,何以與之?」傳言: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 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 青赤一成,真色無異。 是故揚子哭岐道,墨子哭練絲也。 蓋傷離本,不可複變也。 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猶此類也。 逢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 彼蓬之性不直,紗之質不黑,麻扶緇染,使之直黑。 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 王良、造父稱為善禦,能使不良為良也。 如徒能禦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駔工庸師服馴技能,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駑;堯、舜為政,民無狂愚。 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 」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 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 徒聞風名,猶或變節,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聖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未入孔子之門時,閭巷常庸無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 世稱子路無恆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鷄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鷄奮豚,揚脣吻之音,聒賢聖之耳,惡至甚矣。 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歷,闔導牖進,猛氣消損,驕節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斯蓋變性使惡為善之明效也。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