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囚徒工匠數古授以甲,遂起一州之兵,殺揚州長史,開府庫,赦囚徒,旬日之間,得勝兵十餘萬。 移檄州郡,其檄文駱賓王所作,義氣凜凜。 太后見之,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后曰:「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遣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將兵三十萬以討敬業,追削其祖考官爵,發塚斫棺,複姓徐氏。 魏思溫說敬業曰:「明公以匡複為詞,宜帥大軍鼓行而進,直詣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方響應矣。 」薛重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請先取之。 」敬業不聽思溫,而從重璋謀,遂取潤州,李孝逸軍至臨淮,戰不利。 魏元忠說孝逸曰:「敬業兵精,不可與敵。 敬猷軍淮陰,不習軍事,其眾單弱,請先取之,乘勝而進,莫不勝矣。 」孝逸從其計,先擊敬猷,走之。 復進擊敬業,因風順荻干,縱火焚之,敬業大敗,輕騎走,孝逸追之。 其將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 餘黨捕得皆斬之,傳首神都,神都即洛陽也。 或曰:「那相陰逸敬業兄弟、賓壬,取其面貌相似者斬之以降,三人後皆為僧。 」太后制:百官及百姓,皆得自舉。 用僧懷義,本姓楊,名小寶,賣菜洛陽市。 陽物偉岸,因千金公主以進,大得幸于太后,以為白馬寺主,出入乘禦馬,朝貴皆匍匐禮謁。 武承嗣、武三思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 懷義多聚無賴少年為僧,縱橫犯法,人莫敢言。 太后託言懷義有巧思,使入宮營造補闕。 王求禮表請閹之,表寢不出。 後蘇良嗣為相,遇懷義于朝堂,懷義偃蹇不為禮,良嗣大怒,命左右批其頰。 懷義訴于太后,太后曰:「阿師當於北門出入,南牙宰相所往來,勿犯也。 」時太后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 又以久專國事,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欲大誅殺以威之。 乃鑄銅為匭,可入而不可出,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 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有胡人索元禮知太后意,因告密召見,擢為游擊將軍,令按制獄。 元禮性殘忍,摧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於是周興、來俊臣之徒效之,紛紛繼起。 俊臣作《告密羅織經》數千言,太后得告密者,必令元禮等推之,競為訊囚酷法。 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名號。 又有鳳凰曬翅、驢狗拔橛、仙人獻果、玉女登梯諸刑。 或以鐵圈束首,加以大楔,椓之使緊;或倒懸之,以石墜其首,以醋灌其鼻。 其女人則倒懸之,以繩勒其陰,令壯士彈竹擊之,使痠痛不可忍;或以滾湯熟鷄子,納數枚于陰中,使痠痛非常。 每得囚,先陳其械,具以示之,皆望風誣服。 太后以為忠,信任之,中外畏此數人,甚于狼虎。 時華州赤水南岸大山,高二百餘丈,晝日忽有聲,東移數百步。 又雍州新豐縣東南有山湧出,高二十餘丈,太后改新豐為慶山縣。 太后潛謀革命,稍除宗室,諸王內不自安。 武承嗣使人作瑞石,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使人獻之,雲獲之於洛水。 太后喜,命曰「寶圖」,親拜洛受圖,皇帝、皇子皆從。 內外群臣,蠻夷酋長,各依方序立。 列珍禽奇獸,雜寶于壇前,文物鹵簿之盛,唐興以來,未之有也。 告謝南郊,禮畢,禦明堂,朝群臣,召諸宗室朝于明堂,諸王遞相驚。 琅琊王衝起兵博州,越王貞起兵豫州,以匡複唐室。 眾皆不滿萬,太后分遣將擊殺之。 因欲悉誅諸王,使周興按之。 於是收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公撰與常樂公主于東都,迫使自殺,親黨皆誅,又殺鄭王璥等六人。 太后享萬象神宮,始用周正,改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 改國號曰周,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豫王旦為皇嗣,改姓武氏。 太后雖濫以祿位收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競為己用。 王慶之數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李昭德言于太后曰:「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 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 」太后怒,慶之屢奏,命昭德杖之。 昭德引出門示朝士曰:「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立杖殺之。 」 其黨乃散。 或告右丞周興與大將軍邱神績通謀造反者,太后命來俊臣鞫之。 俊臣方與興對食,謂之曰:「囚多不承,宜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其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水圍如興法。 起謂興日:「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 」興惶恐服罪。 法當死,特原之,流嶺南,在道為仇家所殺。 其來俊臣、索元禮,尋皆為太后所誅,以慰人心。 時扛淮旱饑,禁天下屠殺,拾遺張德生男,私殺羊,會同僚。 杜肅懷肉一塊上表告之。 明日,太后當殿謂德曰:「聞卿生男,喜甚。 」德拜謝。 太后曰:「何從得肉?」德叩頭服罪。 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預,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 」 出肅表示之。 肅大慚,舉朝欲唾其面。 太后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紀。 每除一官,戶婢私相謂曰:「鬼樸又來矣。 」 第1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