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曰:「我頭岑岑,藥中得無有毒藥?」對曰:「無有。 」遂加煩懣而崩。 會有人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系詔獄。 顯恐甚,即具語光,曰:「既失計為之,毋令吏急衍。 」光大驚,欲自發舉,不忍,奏上,光署衍勿論,顯因勸光納其女入宮,遂以為後。 及光卒,上始親政。 霍顯及霍禹、霍山、霍雲,日見侵削,數相對哭泣。 謀令太后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斬之,廢天子而立禹。 事露,雲、山、明友自殺,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十家。 皇后霍氏廢,封告者為列侯。 帝之少也,實賴丙吉而生,而吉絶口不道前恩。 會掖庭宮婢,自陳嘗有阿保之功,詞引使者,丙吉如狀,上親見問,然後知丙吉有舊恩,而吉終不言。 上大賢之,封張賀子、彭祖及丙吉等皆為列侯。 宣帝勵精圖治,賞罰必信,綜核名實,政平訟理,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郡縣久于其任。 用趙充國為將,而羌虜平,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而邊患息。 以朱邑、龔遂、尹翁歸、黃霸、張敞等為太守,而漢世良吏于此為盛。 惜以趙廣漢之廉明,蓋寬饒之清直,韓延壽之恩信,楊惲之廉潔,而不免于見殺,則上用申韓之刻也。 皇太子仁柔好儒,見上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宴,從容言:「陛下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俗儒不達時務,好是古而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以太子出於許後,故得不廢。 帝寢疾,以史高、蕭望之、周堪受遺詔輔政。 上在位二十五年崩。 太子奭即位,是為元帝,立婕妤王氏為皇后。 初,宣帝時,皇太子奭所幸司馬良娣病死,太子忽忽不樂,帝令王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得元城王政君,送太子宮。 政君,故綉衣御史王賀之孫女也。 是歲生成帝驁,至是立為後,驁為太子,而王莽之禍始此。 元帝牽制文義,優柔不斷。 時蕭望之、周堪與劉更生及侍中金敞等同心輔政,宦者宏恭、石顯忌之,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著,欲以專擅權勢,請召致廷尉。 上不省,召致廷尉為送獄,可其奏。 後上召堪、更生,左右對曰:「系獄。 」帝大驚,令出視事,恭、顯等復讒之,竟罷免。 上器重蕭望之不已,欲以為相,恭、顯等讒之,復召下獄,望之自殺。 元帝不食,涕泣,哀動左右,然終無如顯等何。 是歲恭卒,遂以顯為中書令。 時京房學《易》于焦延壽,屢言災異有驗,天子悅之。 嘗晏見,與上語,微言石顯之亂天下。 上曰:「已諭。 」顯知而讒之,遂下京房獄,坐棄市,妻子徙邊。 匈奴郅支單于殺漢使者,西走康居。 西域副校尉陳湯,矯制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斬之,傳首京師。 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 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 上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之。 單于稱謝歸,號昭君為寧胡閼氏。 甘延壽、陳湯至京師,將論功行賞,石顯加以矯制擅興師之罪。 劉向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 上在位十六年崩,太子騖立,是為成帝。 以皇后王氏為太后,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 石顯有罪免官,歸故里。 道死。 帝以許廣漢之侄女為後,與班婕妤並有寵。 班婕妤至賢,常輔上以正。 後上過陽阿主家,悅歌舞妓女趙飛燕,召入宮。 大幸。 女弟合德復召入,姿性尤醲粹,姊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 譖告許後、班婕妤詛咒上。 許後坐廢,考問班婕妤。 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將欲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上善其對,赦之。 班婕妤恐久見危,乃求供養太后于長信宮。 帝許之,遂立趙飛燕為後,合德為昭儀。 帝內惑于Y後妖妃,外製于外家奸佞,政事皆決於王鳳。 王鳳卒,以王音為大司馬秉政。 音卒,以王商為大司馬秉政。 商卒,以王根為大司馬秉政。 王根以病免,遂以王莽為大司馬秉政。 時有大風如血,又有兩月相承,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之異。 莽欲名譽昭著,愈折蘆為儉約,賞賜邑錢,悉以享士。 劉向屢為上言之,上不能用。 帝素強無疾,以趙合德Y之無度而崩,在位二十六年。 皇太后詔王莽雜治皇帝起居病狀,趙昭儀自殺,尋廢皇后為庶人,後亦自殺。 上無嗣,以元帝之孫、定陶王之子欣入繼為嗣,是為哀帝。 追尊定陶共王為定陶共皇,尊定陶王太后傅氏曰定陶共太后,尊生母丁姬曰定陶共皇后,立傅太后從侄女傅氏為後。 封丁明、傅晏皆為列侯,俱官拜大司馬,掌朝政。 遣新都侯王莽,罷官就國。 侍中董賢,年少美麗,得幸于帝,賞賜巨萬,封高安侯,貴震朝廷。 賢妻及賢妹皆有美色,帝詔賢妻,得通籍入宮,又召賢妹為昭儀,夫妻兄妹並寵,言無不聽,至有法堯禪舜之語。 丞相孔光等趨承拜謁,而權與人主侔矣。 帝欲收攬大權,屢誅大臣,然內製于太后,外寵于董賢,信讒疾忠,漢業遂衰。 在位六年崩。 無嗣,太皇太后王政君召新都侯莽佐理喪事。 收董賢印綬,罷歸第,即日與妻皆自殺,家屬徙合浦。 太皇太后以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迎元帝庶孫、中山王箕之子衍即位,是為平帝。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