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攻梁急,亞夫堅壁不出,使輕騎出淮泗口,絶吳兵後路,塞其餉道。 吳糧絶,卒饑,數挑戰不出。 吳楚士卒多饑死叛散,乃引去。 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 吳王棄軍走渡淮,保東越,東越人殺之。 楚王自殺,齊王飲藥死,膠西王自殺。 膠東、濟南、菑川王皆伏誅。 帝躬行節儉,一遵孝文之業,移風易俗,黎民淳厚。 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然景帝廢薄後,廢太子榮,而立膠東王徹,弟梁王以憂卒。 黜申屠嘉,殺晁錯,殺功臣周亞夫,則不如文帝遠矣。 在位十六年崩,壽四十八歲。 孝武帝徹立,時始有年號,曰建元元年。 初,景帝妹長公主嫖,陳午尚之,以女嫁膠東王徹,遂譽徹之美,勸景帝立為太了。 及徹即位,立陳氏為後。 陳後驕妒,擅寵而無子,寵漸衰。 上嘗過姊平陽公主家,悅妓女謳者衛子夫。 主奉迭入宮,恩寵日隆,皇后怒恨,幾死者數矣。 子夫同母弟衛青。 青本姓鄭,父鄭季為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而生青,故冒姓衛,為侯家騎奴,召為侍中。 既而以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 後陳後以挾媚事覺,收璽綬,退居長門宮。 長公主慚懼,稽顙謝,上慰諭之。 公主有私人董偃,使侍上酒,上悅之。 因為主置酒宣室,使謁者暗納偃。 因東方朔諫,改置北宮。 自是公主貴人,多逾禮制矣。 衛子夫生皇子據,上立衛氏為皇后。 上自初即位,招選天下文學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上書言得失,上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 莊助最先進,後又得吳人朱買臣、趙人母邱壽王、蜀人司馬相如、平原東方朔、吳人枚皋、濟南終軍等,並在左右,每令與大臣辯論,大臣數屈焉。 內惟東方朔,觀上顏色,時時直諫,有所補益。 時汲黯數直諫,上每優容之,稱為社稷臣。 每不冠,不見黯。 上表章六經,置五經博士,而天下之人,始得以五經公相授受,無所秘藏。 始行夏之時,以正月建寅為歲首。 上慕長生之術,始親祠灶,遣方士求神仙。 起柏梁台,作承露盤,鑄銅為仙人,高二十丈,以掌承露,和玉屑飲之,雲可長生。 宮室之修,自引日盛。 通南夷,置犍為郡(今四川敘州等地);通西夷,置一都尉(今邛州、黎州等地);通西南夷,置蒼海郡(今遼東地)。 使將軍路博德、楊仆等平南越,置南海、蒼梧、鬱林等九郡(今廣西、廣東及瓊州、安南等地)。 擊東越,東越以眾降。 上以閩地蛆嶮反覆,悉徙其民于江淮間,遂虛其地(東越即今福建地)。 使車騎將軍衛青等擊匈奴,取河南地,立朔方郡,募民居之(即今河套地)。 時衛青數擊匈奴,斬獲甚眾,上寵幸無比。 青姊與家奴霍仲孺私通,生子去病。 年十八,從大將軍擊匈奴,以八百騎棄大軍趨利,所殺過當,封冠軍侯。 自後去病日見親幸。 匈奴渾邪主降,上用汲黯言,徙之隴西、朔方、雲中、北地、上郡之外,置為五屬國。 帝又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征匈奴。 李廣失道自殺,青亦少功,惟去病擒匈奴賢王將相等八十餘人,斬首七萬四百四十餘級,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瀚海。 於是匈奴遠遁。 漠北無王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郡,即今涼州、甘州、肅州地。 而去病寵過衛青矣。 上將封禪,乃親帥師,幸邊。 出長城,北登單于台,勒兵十八萬,旌旗十餘里,單于大恐遠遁,乃還。 使張騫通西域,大夏、大宛、大月氏、康居、烏孫、于闐、安息、身毒等,凡三十六國。 於是自陝西玉門關,西達蔥嶺,直窮河源矣。 遣中郎將郭昌、衛廣平南夷,為牂爿可郡,今四川烏蒙等地。 又置越嶲、沈黎、汶山、武都等郡,今四川越嶲、黎州、成都府茂州、陝西鞏昌府階州等地。 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乃以為益州郡,今雲南地。 遣將軍苟彘等擊朝鮮,置樂良、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又闢交趾,置十三部刺史。 上遣蘇武等至匈奴,匈奴留之。 上復遣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 別將李陵以五千兵深入,先勝後敗,遂降虜。 司馬遷為之辯白,上以奸律,下遷腐刑。 上求長生,喜延方士。 公孫卿言見仙人跡于緱氏城上,上幸緱氏。 觀大人跡,禮祭中嶽,東巡海上,求神仙,封泰山,禪肅然,至碣石而還,周行一萬八千里。 又廣為宮室,高作樓台,東征西討。 國用不足,乃任用酷吏義縱、王溫舒、趙禹、張湯等;又任桑宏羊等,利析秋毫,置平準于京師,受天下委輸,貴則賣之,賤則買之,使富商大賈,無以得大利。 又令天下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使世家子富人,更相牽引,名株送徒,入財者得補為郎,不入財者罪之。 又禁民釀酒,官自開置而取其利。 昔高祖封功臣為列侯,凡百四十有三人。 至是令其獻金助祭,悉以金色不足奪爵,見侯才得四人。 於是民怨盜起。 帝使范昆、張德、暴勝之等,衣綉衣,持虎符,發兵擊之,散亡復聚。 無可奈何,乃作沉命法,曰:“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不滿數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一時二千石以下,誅殺殆盡。 上居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龍華門,命收之,不獲。 上怒,斬門侯,發三輔騎士,收上林,索長安城,十一日乃解。 而坐蠱事起矣。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