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儒林傳》曰:「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 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 自是之後,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申公傳曰:「申公者,魯人也。 ……獨以《詩經》為訓以教。 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 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轅固生傳曰:「轅固生者,齊人也。 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 ……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 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 」韓嬰傳曰:「韓生者,燕人生。 孝文帝時,為博士。 ……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 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其歸一也。 ……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傳言《詩》,止有魯、齊、韓三家,而無《毛詩》。 伏生傳曰:「伏生者,濟南人也。 故為秦博士。 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 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 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傳言《尚書》,止有伏生;雖乃孔氏古文,而不雲安國作傳。 高堂生傳曰:「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 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 于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傳言《禮》,止有《儀禮》,而無周官。 田何傳曰:「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傳……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 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 ……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傳言《易》,止有楊何,而無費氏古文。 董仲舒傳曰:「董仲舒,廣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傳曰:「胡毋生,齊人也。 孝景時,為博士。 ……齊之為《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榖梁春秋》。 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傳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榖梁》,而不言左氏。 史遷當時蓋未有《毛詩》、《古文尚書》、《周官》、《左氏》諸古文家也。 經學至漢武始昌明,而漢武時之經學為最純正。 《困學紀聞》「後漢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經博士。 』考之漢史,文帝時,申公、韓嬰以《詩》為博士,五經列于學官者,唯《詩》而已。 景帝以轅固生為博士,而余經未立。 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經博士。 《儒林傳》贊曰:『武帝立五經博士,《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立五經而獨舉其四,蓋《詩》已立於文帝時,今並《詩》為五也。 」案《史記儒林傳》,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則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詩》一經矣。 特至武帝,五經博士始備。 此昌明經學一大事,而《史記》不載;但云:「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者,……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 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此漢世明經取士之盛典,亦後世明經取士之權輿。 史稱之曰:「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方苞謂古未有以文學為官者,誘以利祿,儒之途通而其道亡。 案方氏持論雖高,而三代以下既不尊師,如漢武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已屬曠世一見之事。 欲興經學,非導以利祿不可。 古今選舉人才之法,至此一變,亦勢之無可如何者也。 第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經學考》
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