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白之學,首務鏗鏘。 一句聱牙,俾聽者耳中生棘;數言清亮,使觀者倦處生神。 世人但以音韻二字用之曲中,不知賓白之文,更宜調聲協律。 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間仄,仄間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體之文亦復如是。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語,乃千古作文這通訣,無一語一字可廢聲音者也。 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則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連用二平,則聲帶瘖啞,不能聳聽。 下句末一字用仄,則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連用二仄,則音類咆哮,不能悅耳。 此言通篇之大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 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於賓白之中,則字字鏗鏘,人人樂聽,有「金聲擲地」之評矣。 聲務鏗鏘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語是也。 然有時連用數平,或連用數仄,明知聲欠鏗鏘,而限於情事,欲改平為仄,改仄為平,而決無平聲仄聲之字可代者。 此則千古詞人未窮其秘,予以探驪覓珠之苦,入萬丈深潭者,既久而後得之,以告同心。 雖示無私,然未免可惜。 字有四聲,平上去入是也。 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聲皆麗于仄。 而不知上之為聲,雖與去入無異,而實可介於平仄之間,以其別有一種聲音,較之於平則略高,比之去入則又略低。 古人造字審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過文,由平至仄,從此始也。 譬如四方聲音,到處各別,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而一至接壤之處,則吳越之音相伴,吳人聽之覺其同,越人聽之亦不覺其異。 晉、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聲音之過文,猶上聲介於平去入之間也。 作賓白者,欲求聲韻鏗鏘,而限於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當用此法以濟其窮。 如兩句三句皆平,或兩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聲之字介乎其間,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 如兩句三句皆平,間一上聲之字,則其聲是仄,不必言矣。 即兩句三句皆去聲入聲,而間一上聲之字,則其字明明是仄而卻似平,令人聽之不知其為連用數仄者。 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傳而實不當傳,一傳之後,則遍地金聲,求一瓦缶之鳴而不可得矣。 ○語求肖似 文字之最豪宕,最風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過填詞一種。 若無此種,幾于悶殺才人,困死豪傑。 予生憂患之中,處落魄之境,自幼至長,自長至老,總無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詞之頃,非但鬱藉以舒,慍為之解,且嘗僭作兩間最樂之人,覺富貴榮華,其受用不過如此,未有真境之為所欲為,能出幻境縱橫之上者。 我欲做官,則頃刻之間便臻榮貴;我欲致仕,則轉盼之際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間才子,即為杜甫、李白之後身;我欲娶絶代佳人,即作王嬙、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則西天蓬島即在硯池筆架之前;我欲盡孝輸忠,則君治親年,可躋堯、舜、彭之上。 非若他種文字,欲作寓言,必須遠引曲譬,蘊藉包含,十分牢騷,還須留住六七分,八斗才學,止可使出二三升,稍欠和平,略施縱送,即謂失風人之旨,犯佻達之嫌,求為家弦戶誦者難矣。 填詞一家,則惟恐其蓄而不言,言之不盡。 是則是矣,須知暢所欲言亦非易事。 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遊,何謂設身處地?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思。 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若《水滸傳》之敘事,吳道子之寫生,斯稱此道中之絶技。 果能若此,即欲不傳,其可得乎? ○詞別繁減 第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閑情偶寄》
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