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君博學能文,敏于從政,而恬于進取。 數與吾書,欲棄官相從學道。 自虔罷歸,道病卒於廬陵。 虔之士民,有巷哭者,吾亦為出涕。 故作此文以遺、錫,並論孔子思無邪之意,與吾有志無書之嘆,使刻於石,且與俞君結未來之因乎? 紹聖二年五月二十七日記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 始,尚書郎趙君成伯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稱之。 余其鄰邑人也,故知之為詳。 君既罷丹棱,而余適還眉,於是始識君。 其後余出官于杭,而君亦通守臨淮,同日上謁辭,相見于殿門外,握手相與語。 已而見君于臨淮,劇飲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別。 及移守膠西,未一年,而君來ヘ是邦。 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 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以此尤不可與深中而多數者處。 君既故人,而簡易疏達,表裡洞然,余固甚樂之。 而君又勤於吏職,視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廳事未有壁記。 」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屬於余。 余未暇作也。 及為彭城,君每書來,輒以為言,且曰:「吾將托子以不朽。 」昔羊叔子登峴山,謂從事鄒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堙滅無聞,使人悲傷。 」湛曰:「公之名,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 」夫使天下至今有鄒湛者,羊叔子之賢也。 今余頑鄙自放,而且老矣,然無以自表見于後世,自計且不足,而況能及于子乎!雖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數百年之後,得此文于頽垣廢井之間者,茫然長思而一嘆也。 【秦太虛題名記】 .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余自吳興道杭,東還會稽。 龍井有辯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夕已。 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藍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髮,遂棄舟從參廖杖策並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領,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 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傍廬舍,或燈火隱顯,草木深鬱,流水止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 行二鼓矣,始至壽聖院,謁辯才于潮音堂,明日乃還。 高郵秦觀題。 覽太虛題名,皆予昔時遊行處。 閉目想之,瞭然可數。 始予與辯才別五年,乃自徐州遷于湖。 至高郵,見太虛、參廖,遂載與俱。 辯才聞予至,欲扁舟相過,以結夏未果。 太虛、參廖又相與適越,雲秋盡當還。 而予倉卒去郡,遂不復見。 明年予謫居黃州,辯才、參廖遣人致問,且以題名相示。 時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漲,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間,風露浩然。 所居去江無十步,獨與兒子邁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喬木蒼然,雲濤際天,因錄以寄參廖。 使以示辯才,有便至高郵,亦可錄以寄太虛也。 【獎諭敕記】 .敕蘇某。 省京東東路安撫使司轉運司奏,昨黃河水至徐州城下,汝親率官吏,驅督兵夫,救護城壁,一城生齒並倉庫廬舍,得免漂沒之害,遂得完固事。 河之為中國患久矣,乃者堤潰東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 使者屢以言,朕甚嘉之。 熙寧十年七月十七日,河決澶州曹村埽。 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 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八尺九寸,東西北觸山而上,皆清水無復濁流。 水高於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東南隅不沉者三版。 父老云:「天禧中,嘗築二堤。 一自小市門外,絶壕而南,少西以屬於戲馬台之麓;一自新牆門外,絶壕而西,折以屬於城下南京門之北。 」遂起急夫五千人,與武衛奉化牢城之士,晝夜雜作堤。 堤成之明日,水自東南隅入,遇堤而止。 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芻為囊自城外塞之。 水至而後,自城中塞者皆不足恃。 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與外水相應,井有溢者。 三方皆積水,無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亞父塚之東。 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址,長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闊倍之。 公私船數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 至十月五日,水漸退,城以全。 明年二月,有旨賜錢二千四百一十萬,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又以發常平錢六百三十四萬,米一千八百餘斛,募夫三千二十人,改築外小城。 創木岸四,一在天王堂之西,一在彭城樓之下,一在上洪門之西北,一在大城之東南隅。 大坑十五皆塞。 已而澶州靈平埽成,水不復至。 臣某以謂黃河率常五六十年一決,而徐州最處汴泗下流,上下二百餘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難落,不與他郡等,恐久遠倉卒吏民不復究知,故因上之所賜詔書而記其大略,並刻諸石。 若其詳,則藏於有司,謂之《熙寧防河錄》雲。 【石氏畫苑記】 第1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上》
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