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 明主有絶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 夫有絶人之資,必輕其臣。 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 此君子之所甚懼也。 方漢文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之言曰:「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 」後世不以是少漢文,亦不以是甚賈誼。 由此觀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當如是也。 誼雖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時。 然誼嘗建言,使諸侯王子孫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歷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舉行之,漢室以安。 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來世不有若偃者舉而行之歟。 願廣其書於世,必有與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樂全先生文集敘】 孔北海志大而論高,功烈不見于世,然英偉豪傑之氣,自為一時所宗。 其論盛孝章、郗鴻豫書,慨然有烈丈夫之風,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 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 常恨二人之文,不見其全,今吾樂全先生張公安道,其庶几乎! 嗚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語非不工也,政事文學非不敏且博也。 然至於臨大事。 鮮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 公為布衣,則頎然已有公輔之望。 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雖對人主,必同而後言。 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 世遠道散,雖志士仁人,或少貶以求用,公獨以邁往之氣,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上不求合於人主,故雖貴而不用,用而不盡。 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悅公者寡,不悅者眾。 然至言天下偉人,則必以公為首。 公盡性知命,體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蘄以文字名世者也。 然自慶歷以來訖元豐四十餘年,所與人主論天下事,見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於禮義,合於人情,是非有考於前,而成敗有驗于後。 及其他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 信乎其有似於孔北海、諸葛孔明也。 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 今三十餘年,所以開發成就之者至矣,而軾終無所效尺寸于公者,獨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論其大略,以待後世之君子。 昔曾魯公嘗為軾言,公在人主前論大事,他人終日反覆不能盡者,公必數言而決,粲然成文,皆可書而誦也。 言雖不盡用,然慶歷以來名臣為人主所敬,莫如公者。 公今年八十一,杜門卻掃,終日危坐,將與造物者游於無何有之鄉,言且不可得聞,而況其文乎。 凡為文若干卷,若干首。 【範文正公文集敘】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聖德詩》示鄉先生。 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 」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 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 」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範文正公。 」其後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 又六年,始見其叔彞叟京師。 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見如舊。 且以公遺藁見屬為敘。 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 淮陰侯見高帝于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 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 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今其集二十捲,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 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 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 」非能戰也,德之見于怒者也。 元四年四月十一日。 【六一居士集敘】 第1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上》
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