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皆從之。 至于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皆入;貴賤之義別矣。 三揖至于階,三讓以賓升。 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 至于眾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隆殺之義辨矣。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 二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 降,說屨升坐,修爵無數。 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 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彼國安而天下安。 故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 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 解蔽篇第二十一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妒繆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 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 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 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 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桀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桀死於鬲山,紂縣于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監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 唐鞅蔽于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于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齊戮于晉。 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 」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欲謂之道,盡嗛矣。 由法謂之道,盡數矣。 由埶謂之道,盡便矣。 由辭謂之道,盡論矣。 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慾、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