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皇弟呼必賚次相州,召隱士杜瑛問南征之策。 瑛從容對曰:「漢、唐以還,人君所恃以為國者,法與兵、食三事而已。 國無法不立,人無食不生,亂無兵不守。 今宋皆蔑之,殆將亡矣,興之在聖朝。 若控襄、樊之師,委戈下流以搗其背,大業可定矣。 」皇弟悅曰:「儒者中有此人乎!」命從行,以疾辭。 瑛,時升之子也。 秋,七月,癸亥,蒙古主殂于釣魚山,壽五十二。 後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於是合州圍解。 憲宗沈斷寡言,不樂宴飲,不好侈靡,雖后妃亦不許之過制。 初,定宗朝,群臣擅權,政出多門,帝即位,凡有詔旨,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 禦群臣甚嚴,嘗曰:「爾輩每得朕獎諭之言,即志氣驕逸。 志氣驕逸,而災禍有不隨至者乎?樂爾其戒之!」性喜畋獵,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它國所為。 然酷信巫覡、卜筮之術,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 參知政事、致仕蔡抗薨,謚文肅。 八月,蒙古皇弟呼必賚,遣楊惟中、郝經宣撫京湖、江淮,將歸德軍先至江上。 經言于皇弟曰:「經聞圖天下之事于未然則易,救天下之事于已然則難,已然之中復有未然者,使往者不失而來者得遂,是尤難也。 國家奮起朔漠,滅金源,並西夏,蹂荊襄,克成都,平大理,躪躒諸夷,奄征四海,垂五十年,遺黎殘姓,游氣驚魂,虔劉黁刂蕩,殆欲殲盡,自古用兵,未有若是之久且多也。 且括兵率賦,朝下令,夕出師,闔境大舉,伐宋而圖混一,以志則鋭,以力則強,而術則未盡也。 苟于諸國既平之後,創法立制,敷布條綱,任將相,選賢能,平賦足用,屯農足食,內治既舉,外御亦備。 今西師之出,久未即功,兵連禍結,底安於危。 王宜遣人稟命行在,遣使諭宋,令降名進幣,割地納質,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圖後舉。 稟命不從,然後傳檄,示以大信,使知殿下仁而不殺之意。 一軍出襄、鄧,一軍出壽春,一軍出維揚,三道併進,東西連橫,殿下處一軍為之節制,使我兵力常有餘裕,如是,則未來之變或可弭,已然之失或可救也。 」 丙戌,會兵渡淮,皇弟由大勝關,張柔由虎頭關,分道併進,南軍皆遁。 壬辰,次黃陂,得沿江制置司榜,有云:「今夏,諜者聞北兵會議取黃陂民船系伐,由陽邏堡以渡,會于鄂州。 」皇弟曰:「此事前所未有,願如其言。 」時沿江制置副使袁玠征漁利,虐甚,蒙古兵至黃陂,漁人獻舟為鄉導。 九月,壬寅朔,親王穆格自合州遣使以憲宗凶問告皇弟,請北還以系人望。 皇弟曰:「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甲辰,登香爐山,俯瞰大江,南軍以大舟扼江,軍容甚盛。 董文炳言于皇弟曰:「長江天險,宋所恃以為國,勢必死守,不奪其氣不可,臣請嘗之。 」乙巳,文炳率死士數百人當其前,令其弟文用、文忠載艨艟鼓棹疾趨,叫呼畢奮,鋒既交,文炳麾眾趨岸搏戰,南軍大敗。 明日,率諸軍渡江,軍士有擅入民家者,以軍法從事,凡所俘獲悉縱之,進圍鄂州,中外大震。 己未,嗣濮王善騰薨。 庚申,下詔責己,勉諭諸閫進兵。 以右諫議大夫戴慶炣簽書樞密院事。 丁卯,以邊事孔棘,命群臣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宮觀、岳瀆、諸陵。 蒙古兵至臨江,知軍事陳元桂力疾登城督戰。 力不能敵,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俱遁。 兵至,元桂瞠目叱罵,遂死之,懸其首于敵樓。 事聞,贈寶章閣待制,官其二子,謚正節。 蒙古兵入瑞州,知州陳昌世,治郡有善政,百姓擁之以逃。 詔諸路出師以禦蒙古。 出內庫銀幣犒師,前後出緡錢七千七百萬,銀、帛各一百六萬兩、匹。 蒙古侵軼日甚,右丞相丁大全匿不以聞。 冬,十月,辛未朔,罷,判鎮江府。 壬申,以吳潛為左丞相兼樞密使。 賈似道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職任依舊,屯漢陽以援鄂。 潛入相,首言:「鄂渚被兵,湖南擾動,推原禍根,由近年奸臣險士,設為虛議,迷國誤君,附和逢迎,仁堅空虛,名節喪敗,忠嘉絶響,諛佞成風。 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致兵戈之禍,積為宗社之憂。 章鑒、高鑄,嘗與丁大全同官,傾心附麗,躐躋要途。 蕭泰來等群小噂沓,國事日非,浸淫至于今日。 沈炎實趙與之腹心爪牙,而任台臣,甘為之搏擊,奸黨盤踞,血脈貫穿,以欺陛下。 致危亂者,皆此等小人為之。 宜令大全致仕,炎等與祠,鑄等覊管州軍。 」不報。 九江制置副使袁玠,丁大全之黨也,貪且刻;壬午,竄玠于南雄府,尋移萬安軍。 中書舍人洪芹言:「丁大全鬼蜮之資,穿窬之行,引用凶惡,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濁亂朝綱,請追官遠竄以伸國法。 」御史朱貔孫等相繼論:「大全奸回險狡,很害貪殘,假陛下之刑威以鉗天下之口,挾陛下之爵祿以籠天下之財。 」饒虎臣又論其絶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四罪。 癸未,詔大全落職,致仕。 先是丁大全使其私人為浙西提舉常平,盡奪亭民鹽本錢,充獻羡之數,不足則估籍虛攤,一路騷動。 大全既斥,以孫子秀代之。 子秀還前政鹽本錢五千餘萬貫,奏省華亭茶鹽分司,定衡量之非法多取者,於是流徙復業。 乙酉,雷。 第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下》
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