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辛丑,建昌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呂頤浩,請兵五萬人分屯建康等處,「內建康府萬五千人,太平州萬人,池州二萬人,饒州五千人。 除參謀官劉洪道見管崔邦弼及李貴等兵約五千人,韓世清約六七千人外,乞朝廷貼足,付臣使喚。 昔王翦伐楚,謂非六十萬人不可,終如所料。 杜充以五萬人只守建康,猶不免敗事。 況本路上下近千里,多是緊要渡口,今臣乞兵五萬,委為不多。 」又言:「劉光世有部曲約二三萬人,其勢稍強,乃可彈壓烏合之眾。 今臣素無部曲,非得知兵政統制官及正兵二萬人,難以鎮服眾心。 乞以神武前軍統制王侄所部前軍及諸臣巨師古、顏孝恭自隷。 」又請招捕水寇邵青、崔增及賜諸軍衣甲。 詔賜樞密院見甲千副,本路上供經制錢四千萬緡,米二十萬斛,餘從之。 頤浩將行,見帝言:「臣自去國,不知金人之實,聞已渡淮北去。 然金人多詐而難測,臣比經四明,見朝廷集海舟于岸上,是必為避敵備。 夫避敵固當預辦,然禦敵之計,尤不可緩。 臣料聖駕萬一避敵,不過如永嘉及閩中耳。 望鑒去歲敵騎追襲之事,選兵二萬,分為二項,一項浙西,一項浙東。 或據水鄉,或扼山險,邀而擊之,使將士戮力,如四明城下之戰,則無不勝矣。 萬一敵不渡江,則願宰執預為之計,俟來夏則遣北向,分二萬由海道赴文登以搖青、齊,分二萬由淮陽趨彭城以撼鄆、濮。 蓋金人用兵,深忌夏月,我必乘其忌而攻之。 故暑月用兵,臣前後屢陳此計。 然安危治亂之要,尤在人主能察,願留聖意。 」 壬演,劉光世奏:「淮南諸鎮,郭仲威潰散,薛慶身亡,趙立不知存亡,岳飛現在江陰軍,不見赴鎮,劉綱以所部渡江赴行在,散在南北岸作過。 金人見留承州,臣遣王德渡江過邵伯埭,擒敵軍四百餘人。 」詔光世以所俘赴行在。 既而德自天長引兵趨承州,不得入,斬所部左軍統領官劉鎮而還。 甲辰,太上皇后鄭氏殂于五國城,年五十二。 乙巳,詔劉光世、岳飛、趙立、王林掎角逼逐金兵渡淮。 時金左監軍完顏昌,圍楚州已百餘日。 鎮撫使趙立,一日擁六騎出城,呼曰:「我鎮撫也,首領驍將,其來接戰!」南寨有二騎襲其背,立手奪二槍,俱墜地,奪雙騎,將還;俄北寨中遣五十餘騎追立,立瞋目大呼,人馬俱闢易。 明日,立三幟邀戰,立以三騎應之。 伏發,立中飛矢,奮身突圍以出,敵益攻之。 戊申,劉豫僭位於北京。 初,軍民聞豫至,殺金人,閉門拒豫。 豫擊而降之,遂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大赦偽境。 乙卯,金左監軍昌攻楚州,守臣右武大夫、徐州觀察使、楚、泗州、漣水軍鎮撫使趙立死之。 前一日,昌大進攻具臨城,翼日,填濠將進,立率士卒禦之。 忽報敵進城矣,立笑曰:「將士不用相隨,吾將觀其詭計,且令其匹馬只輪不返。 」上城東門未半,飛炮碎其首。 左右馳救之,立猶曰:「吾終不能與國破敵矣!可轝至三聖廟中,聲言疾病祈禱,使敵不悟。 」言終而絶,年三十七。 然人聞其死,知城必破,失聲巷哭不可止。 眾以參議官程括權鎮撫使以守,敵益攻之。 己未,帝曰:「昨韓世忠進一馬,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所敢乘。 朕答以九重之中,未嘗出入,何所用之,卿可自留為戰備。 」時世忠妻和國夫人梁氏言積俸未支,三省奏:「近惟隆佑皇太后殿下所積供奉物,計直供支;潘賢妃勘請已不給。 」帝曰:「將帥,朕所委用,當厚恤其家,可特予之,餘人毋得援例。 」 是日,金、均、房安撫使王彥,及桑仲戰于平麗縣之長沙平,敗之。 仲既陷均、房,有窺蜀之志,擁眾犯金州白土關,彥以官軍保長沙平。 仲故為彥部曲,以書請曰:「仲于公無所犯,願假道入蜀以就食耳。 」彥語寮佐曰:「吾知仲之為人,能馭士卒,輕財善鬥,然勇而無謀,決為諸公破之。 」乃遣統領官門立為先鋒。 立鏖戰不勝,馬陷淖,其子璋馳過,立呼之,璋不應而去。 立罵賊不絶口而死,人心震恐。 時官軍才二千,糧且不給,或請少避賊鋒,彥曰:「今敵在陝西,若賊至安康,則四川腹背受敵矣。 敢有言避賊者斬!」遂率同統制王宗尹相為掎角,士皆爭奮。 賊張步騎,六道併進,彥執旗大呼麾士,士殊死鬥,自辰及酉,賊大敗,追至竹山縣而還。 仲遂據房陵。 仲之未敗也,王闢在房州,與仲遙為聲援,至是彥遣人招闢,闢遂降。 彥欲造其營,眾不可,彥曰:「我以誠待闢,闢雖詐,亦何能為!」遂肩輿至闢營,闢大驚,與其黨皆聽命。 張浚承製以彥為左武大夫。 闢後腰斬于興元府。 辛酉,金安班貝勒都無帥杲卒。 杲,太祖母弟也,後封遼王,謚智烈。 癸亥,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使張浚,以都統制劉錫及金人戰于富平縣,敗績。 初,浚既定議出師,幕客將士皆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唯諸相應和。 會帝亦以金人聚兵淮上,命浚出兵,分道由同州、鄜延以搗其虛。 時權永興軍經略使吳玠已得長安,而環慶經略使趙哲收復鄜延諸郡。 浚乃檄召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渥、涇原經略使劉錡各以兵會合;諸路兵四十萬人,馬七萬,以錫為統帥。 浚又貸民賦五年,金錢糧帛之運,不絶于道,所在山積。 第1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