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蜀久安,人巽懦不習兵,所至闕戰守備,遠近聞警騷動。 梓州轉運使趙遹,適案部次昌州,即馳至瀘,而提點刑獄賈若水亦至。 遹恐賊逾瀘水益難禦,乃急督宗諒率兵進屯江安縣,據水當賊沖,且以近邊諸壘轉餉給軍,儲備無乏。 若水摘比近巡尉兵既至,又成都、利、夔路援師亦集,與宗諒所部,得眾萬餘。 逮賊再犯武寧、樂共、梅嶺,宗諒出兵與賊戰,官軍大衄,裨將陳世基等死之。 賊屢勝,愈猖獗,出沒無虛日,蜀土大震。 己丑,令諸州縣置醫學,立貢額。 甲午,改龍州為政州。 遼遣行軍都統耶律鄂爾多、左副統蕭伊蘇、右副統耶律章努、都監蕭色佛埒、騎二十萬、步卒七十萬戍邊。 遼主率兵趨達嚕噶城,次寧江州西。 遼主下詔親征,遣僧嘉努持書約和,斥金主舊名,且使為屬國。 金主遣薩喇覆書:「若歸叛人阿蘇,遷黃龍府于別地,然後議之。 」庚子,進師逼達嚕噶城。 金主登高,望遼兵若連雲灌木狀,顧謂左右曰:「遼兵心貳而情怯,雖多,不足畏。 」遂趨高阜為陳。 宗雄以右翼先馳遼左軍,左軍卻。 右翼出其陳後,遼右軍皆力戰,洛索、尼楚赫沖其堅,凡九陷陳,皆力戰而出。 宗翰請以中軍助之,金主使宗干往為疑兵。 宗雄已得利,擊遼右軍,遼兵遂敗。 乘勝追躡至其營,會日已暮,圍之。 黎明,遼軍潰圍出,逐北至阿嚕岡,遼步卒盡殪。 是役也,遼人本欲屯田,且戰且守,故金並得其耕具以給諸軍。 童貫遣熙河經略使劉法將步騎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略使劉仲武將兵五萬出會州,貫以中軍駐蘭州,為兩路聲援。 仲武至清水河,築城屯守而還。 法與夏右廂軍戰于古骨龍,大敗之,斬首三千級。 二月,乙巳,立定王桓為皇太子。 甲寅,冊皇太子,赦天下。 庚午,以童貫領六路邊事。 時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河西各置經略安撫使,以貫總領之,於是西兵之柄皆屬於貫。 遼饒州渤海摩哩等反,自稱大王,遼主遣蕭色佛埒等討之。 三月,辛未朔,太白晝見。 金主獵于寥晦城。 癸酉,張商英復通奉大夫,提舉崇福宮。 梓州路轉運使趙遹密奏賈宗諒激變晏夷之罪,且曰:「瀘南邊事,轉運使官不當干預,臣不敢坐視,已收羸兵馳赴樂共城,權行招安之策,庶邊徼早得寧息。 」然遹本意乃欲專事進討,兵端愈大矣。 詔:「罷宗諒等;審度事宜;如晏夷尚敢猖獗,即仰前去掩殺;若已退散着業,或悔過歸降,即不得要求功賞,別生事端。 」代以康延魯而聽遹節制。 甲申,追論至和、嘉佑定策功,封韓琦為魏郡王,覆文彥博官。 丁亥,詔以立皇太子,見責降文武臣僚,並與牽復甄敘,凡千五百人。 壬辰,升舒州為德慶軍節度。 癸巳,賜禮部奏名進士出身何等六百七十人。 夏,四月,甲辰,作葆真宮。 丙午,趙遹奏:「節次招到晏州夷賊千餘人及首領鬥岡等二百四十七人,又說諭到賊首卜漏等十餘人,俱來梅賴村壩,去君城十里,與所差使臣同刺貓牲、鷄血,和酒飲誓,稱一心歸宋,更不作過。 比引問于聽事之所,先以疏其過惡,次以明揚君父不殺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謝。 臣即犒以酒食,錫以銀采,俾令着業。 遂分兵修復梅嶺堡,兼創築諸城寨,以備不虞。 」 丁未,詣景靈宮;還,幸秘書省,進館職官一等。 庚戌,改集英殿為右文殿。 癸丑,遼蕭色佛埒等為渤海摩哩所敗,以南面副部署蕭托斯和為都統,赴之。 托斯和與摩哩戰,覆敗績。 癸亥,置宣和殿學士。 詔東宮講讀官罷讀史。 遼主使耶律章努等賫書使金,斥其主名,冀以速降。 金主以為書辭侮慢,留其五人,獨遣章努還,報書亦如之。 五月,庚午朔,金主避暑于近郊。 甲戌,拜天,射柳。 自後每歲以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 六月,己亥朔,遼章努復以國書致金主,猶斥其名,辭與前同;金主亦斥遼主名以報之,且諭之使降。 癸丑,以修三山河橋,降德音于河北、京東、京西路。 蔡京以孟昌齡為都水使者,獻議導河大伾,可置永遠浮橋,謂:「河流自大伾之東而來,直大伾山西而止,數里方回南,東轉而過,復折北而東,則又直至大伾山之東,地形水勢,迫束相直,曾不十餘裡。 且地勢卑,不可以成河,倚山可為馬頭。 又有中氵單,正如河陽,若引使穿大伾大山及東北二小山,分為兩股而過,合于下流,因三山為趾以系浮梁,省費數十百倍,可寬河朔諸路之役。 」朝廷喜而從之,置提舉,修系永橋,所調役夫數十萬,民不聊生。 至是工畢,詔提舉所具功力等第聞奏。 又詔居山至大伾山浮橋屬濬縣者,賜名天成橋;大伾山至汶子山浮橋,屬滑州者,賜名榮光橋,俄改榮光曰聖功。 御製橋銘,磨崖刻之。 昌齡遷工部侍郎。 方河之開也,水流雖通,然湍激猛暴,遇山稍隘,往往泛溢,近砦民夫,多被漂弱,因及通利軍,後遂注成巨濼雲。 秋,七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金主以弟烏奇邁為安班貝勒,以國相薩哈、弟杲併為古論貝勒。 乙亥,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 丁丑,詔建明堂于寢之南。 第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