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既得志于夏,遂謂遼亦可圖,因請使遼以覘之,乃以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充賀生辰使,而貫副之。 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遼人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其國,策之善者也。 」遂行。 童貫至遼,遼君相聚指笑曰:「南朝人才如此!」然遼主方縱肆,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貫所賫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漆之具以為饋。 遼主所以遺貫者亦稱是。 冬,十月,庚寅朔,觀文殿學士、光祿大夫、致仕呂惠卿卒。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敏。 惠卿負恩排王安石,眾皆薄之,雖章惇、曾布、蔡京當國,咸畏惡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轉徙外服,訖于死雲。 辛卯,以用事之臣多險躁朋比,下詔申儆。 辛亥,知鄧州張商英責授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單州安置張天信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移新州安置。 以開封獄成,商英、天信嘗令余負、僧德洪、彭幾往來交結,臣僚再論列,故有是責。 遼主駐藕絲澱。 烏爾古德勒部叛遼,遼主以耶律棠古為烏爾古節度使。 至部,諭降之,遂出私財及發富民積以賑其睏乏,部民大悅。 加鎮國大將軍。 十一月,壬戌,詔:「上書邪等及曾經入籍人,並不許試學官。 」 丙子,臣僚言邇英講經,其音釋意義,當並以王安石等所進經義為準,從之。 乙酉,京畿提舉學事林震乞自今應以八行延入縣學者,並以州學外捨生例給食,從之。 十二月,己酉,詔台諫以直道核是非,毋憚大吏,毋比近習。 辛亥,廢鎮州,升瓊州為靖海軍。 乙卯,臣僚言:「陳瓘《尊堯集》十捲,大綱取《日錄》之事,解釋成文,有論及王安石事。 臣雖不見其全文,但瓘在建中靖國間,嘗以安石《日錄》為不然。 昨來大慮領政典局,知瓘素有異論,欲助成非謀,故下瓘家取索。 望特旨嚴賜禁約,不得傳習;如有已曾傳錄之家,並乞立限繳納,仍下瓘家取索稿本,一切焚燬。 」詔依奏。 遼以知黃龍府事蕭烏納為東北路統軍使。 上書曰:「臣治與女直接壤,觀其所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發,舉兵圖之。 」章數上,皆不聽。 燕人馬植,本遼大族,仕至光祿卿,行污而內亂,不齒於人。 童貫使遼,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見貫。 貫與語,大奇之,載與俱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植即獻策曰:「女直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直,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 」議者謂祖宗以來雖有此道,以其地接諸蕃,禁商賈舟船不得行,百有餘年矣,一旦啟之,懼非中國之利,不聽。 帝召植問之,植對曰:「遼國必亡。 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 萬一女直得志,先發制人,事不侔矣。 」帝嘉納之。 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 圖燕之議自此始。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 春,正月,己未朔,遼主如鴨子河。 甲子,制:「上書邪等人並不除監司。 」 丁丑,五國部長朝于遼。 癸未,詔:「釋教修設水陸及祈禳道場,輒將道教神位相參者,僧尼以違制論;主者知而不舉,與同罪。 着為令。 」 二月,戊子朔,詔:「太子太師致仕蔡京,兩居上宰,輔政八年,首建紹述,勤勞百為,降秩居外,洊歷歲時。 況元豐侍從被遇神考者,今則無幾,而又累經恩霈,理宜優異。 可特復太師,仍為楚國公,賜第京師。 」 丁酉,遼主如春州,幸混同江釣魚,界外生女直部長在千里內者,以故事皆來朝。 適遇頭魚宴,酒半酣,遼主臨軒。 命諸部長次第起舞。 獨阿古達辭以不能,諭之再三,終不從。 它日,遼主密謂北院樞密使蕭奉先曰:「前日之燕,阿古達意氣雄豪,顧視不常,可托以邊事誅之,否則必詒後患。 」奉先曰:「粗人不知禮義,無大故而殺之,恐傷向化之心。 假有異志,蕞爾小國,亦何能為!」遼主乃止。 阿古達之弟烏奇邁等,嘗從遼主獵,能呼鹿、刺虎,遼主喜,輒加官爵。 庚子,以婉容崔氏為賢妃。 三月,乙亥,詔蔡京到闕,朝見,引對,拜數特依元豐中文彥博例,許依舊服玉帶,遇六參日趁赴起居,在大班退,親王后入。 己卯,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出身莫儔等七百三十人。 夏,四月,己丑,詔縣令以十二事勸農于境內,躬行阡陌,程督勤惰。 辛卯,復行方田。 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慄大。 甲午,燕蔡京等於太清樓,帝親為之記。 京又上記,備言宮室服玩之盛。 庚戌,以何執中為司空。 壬子,詔衡州安置張商英許自便。 蔡京言:「商英譴責遠方,雖其所犯醜惡,而臣與之同遇先帝,出入三朝,薄自情契,拳拳之私,敢以此請。 」故有是命。 五月,己巳,蔡京落致仕,以太師三日一至都堂議事,以尚書省令廳為治所,仍押敕札。 知永嘉縣虞防言:「朝廷昨行當十錢,最富國便民之良法也,所貴推行之得其人而已。 前日異議之人,務快一日之私,上欺天聽,改為當三,亦誤國之一也。 望特許興復,以便上下。 」詔:「虞防除名勒停,送循州編管。 」 癸未,蔡京言:「門下省乃覆駁之地,臣乃兼而冒處,實有妨嫌,委紊官制,望許臣免書門下省文字。 」從之。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