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天將恭承旨命,領兵出京,原欲掃蕩四方之醜類,安撫淳良之百姓。 于今春師抵爾省,蒙我侍王雄千歲,派令進征,欲復台溫而通處仙,取寧波以靖浙地。 豈知雲縉小邑,妖心不足,膽敢結連匪眾,強抗王師。 本天將一鼓誅滅淨盡,諒爾民共見共聞。 今欲直取台溫,與爾民共躋仁壽。 國恩浩大,王師若霖。 爾青岩區區小寨,焉能抗拒天兵乎?本天將懷念爾民,久向天朝,蓄髮二載,不肯重加荼毒。 聞爾民略有漏網殘妖,故令本部士卒前來掃蕩,以分民憂。 與爾民無干無涉。 王師臨境之日,但願鄉員士庶,壺漿以迎。 倘有糾眾聚黨,潛藏青岩穴內。 壯者持幡抗敵,斬一丈而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老弱奮力嘶喊,誅一處而室家罄空,鷄犬受戮。 獨不思團練可以保家,團練即所以敗家。 貪圖六七品之軍功,拗棄億萬人之性命。 可憐父子離散,劬勞之恩難以報。 尤甚夫妻拋棄,魚水之情即時休。 本天將體天父好生之德,天兄救世之心,天王愛民之念,侍王撫卹之情,有不忍不教而誅者。 為此特行勸諭,仰爾各鄉員士庶人等一體知悉,務宜急散團練,痛改前非。 勿以當妖為榮,勿以團練為事。 照依舊規,請令設局投誠,捐糧納貢輸餉,安業如常,貿易相依。 有智勇過人之輩,投營立功,共圖大業,封妻蔭子,可謂棄暗投明之豪傑。 其餘百姓,歸家樂業,各安本分。 春祈秋報,以保身家,永享昇平之真福。 倘仍執迷不悟,甘心從妖,本天將再興大師,將爾等盡行剿洗,玉石俱焚。 那時悔何及矣! 自諭之後,投誠之日,倘不法官兵,下鄉姦淫擄掠,無端焚燒者,準爾民捆送卡員,按依天法,輕則枷號杖責,重則梟首游營。 本天將言出法隨,決不寬恕。 爾四民各宜凜遵,咸使知聞,切切此諭!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十一月。 ☆錢江○上天王策 伏維天王首事之初,笄發易服,欲變中國二百年胡虜之制,籌謀遠大,創業非常,知不以武昌為止足之地也明矣。 今日之舉。 有進無退。 區區武昌,守亦亡,不守亦亡。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進而猶冀其不亡。 不乘此時長驅北上,徒苟安目前,懈怠軍心,誠無謂也。 清初吳三桂起兵之時,不數月而南六省皆陷。 地廣人眾,自謂稱雄。 然遣將四出,不出湖南一步。 擾攘十餘年,終底滅亡。 前車其可鑒也。 或謂武昌襟帶長江,控汴梁而引湘鄂,握險自固。 然後間道出奇,以一軍出秦川,定長安,擾彼關外;以一軍驅夔慶取成都,定四川,以為基業。 不知秦隴四塞,地錯邊鄙,人悍物嗇,糧食艱難。 且重關疊險,縱我攻必克亦必大費兵力,勞而無功,固貽後悔,得不償失,亦棄前功。 況削其肢爪,究不若動腹心之為愈也。 以江愚昧,不如舍西而東。 金陵、建業,皆帝王建都之所。 淮泗汴梁,實真人龍起之方。 宜先取金陵以為基本,次取開封以為犄角,終出濟南以圖進取。 握齊魯之運河,可以坐困通倉之食,截南北之郵傳,可以牽制異族勤王之師。 然後約我老萬,以攻梁廈,檄我丹山,以攻溫處。 所過則秋毫無犯,所至則結納賢良。 而民有不完發易服,簞食壺漿以迎者,江未之信也。 南京陷,則江東得渡,豐沛陷,則青兗得進,山東定則燕京戒嚴。 糧漕困于內,漢心離于外,孟子所謂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正此時也。 今日之事,勢成騎虎。 萬一頽惰,轉致蹉跎。 成敗之機,間不容髮。 我軍遠離鄉井,志切從龍。 聞進則同心同力,踴躍爭先,聞退則畏首畏尾,存亡莫保。 渡河而後,無復作南還之望者,皆欲立功名,復漢祚,誓九死以垂勛,不願一生而伏莽也。 誠因時而勵之,群策群力,一可當百,萬戰何敢辭!時不可失,席前之箸,江願借而籌之。 馬上之策,江願指而先之也。 俟南京底定之後,招集流亡,秣厲兵馬,扼要南堵,揮軍北上,左出則趨江北以進戰,急則可調淮揚之軍以繼之;右出則掘河海以拒敵,急則可調開歸之,軍以應之。 發一軍以突其西,乘勝入晉,別以一軍沖其東,相機定浙。 兵不止於一路,計必出於萬全。 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 修我政治,宏我規模。 外和諸戎,內撫百姓,則西而秦蜀,東而豫粵,可傳檄而定。 此千載一時之機會也。 自漢迄明,天下之變故多矣。 分合代興,原無定局。 晉亂於胡,宋亡於元,類皆恃彼強橫,賺盟中夏。 然種族雖異,好惡相同。 亦不數十年奔還舊部。 從未有毀滅禮義之冠裳,削棄父母之毛血,儀制甚匪,官人類畜,中土何辜,久遭涂辱至如是之甚者也!帝王自有真,天意果誰屬?大任奮興,能不勖諸!更有期者,旌旗所指,與民無逆,提劍號召,是漢即從。 使知今日之舉,並非無名之師。 仍知中國之為華,不肯終變于戎狄。 王者發軔,彰明較著,陣堂旗正,不必秘詐。 軍行令肅,所至則歸。 彼縱有滿洲、蒙古殫精竭慮之臣,吉林、索倫精騎善射之將,雖欲不望風投順,我百姓其許之乎?方今天下以利為治,上下交征,風俗之壞,斯已極矣。 亡國為奴,慘受桎梏人心之憤,亦已久矣。 納賄遺民,靦然民上。 縉紳之途,亦已污矣。 磅薄鬱積之氣,久而必伸,有王者起,孰不夫其舊染之污,拭目而觀其新命之鼎哉?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