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啟。 辱問,以嬰兒未安勞神,然當更審慎藥食。 有張萬回太保者,其術又精,第難呼爾,不憚慇勤召之也。 某今日不入,正為凌晨稍涼,為江氏作志。 幸語其家勿相煎,茲事安敢奉誤,旦夕當得。 以方牽強,不能悉。 △十六〈嘉五年〉 某啟。 承見諭。 某為之翰家遣仆坐門下要志銘,所以兩日不能至局。 大熱如此,又家中小兒女多不安,更為人家驅逼作文字,何時免此老業?東齋雖狹,若心無事,可以坐致清涼,健羡。 華事十六日定力,當奉見,並得敘盡所聞也。 人還,謹此。 △十七〈嘉六年〉 某啟。 自春首以來,兒女輩疾病,日益憂煎。 自顧無補于時,而衰病日增,咎責四至,其何以堪之?惟思春物爛然,故都遺勝不可勝覽,而公專有之,猶恐厭飫所見,不以難得為惜也,須知有不可得之者也。 賢弟亦稀相見,蓋難得盡從容之適爾。 公自至鎮,一嘗辱問,遂絶惠音,不知何嫌,遽爾見疏也?西齋塵土,無復人跡。 偶因連日假,故試尋筆研,略布此誠,以此亦可見其為貺也。 其他俗事可憎,不復多道,但布瞻企之勤爾。 氣候猶未和暢,不知西路如何?惟為國自愛。 某祗拜。 初望西物甚眾,今寸紙一字不可得,況竹萌之類邪?至于新詩醉墨,並棄前約,無乃太甚乎! △十八〈嘉六年〉 某頓首啟。 近寬恤,王職方行,嘗得附狀。 然亦久不承惠問,春候猶寒,不審動履何似?但深瞻詠。 前日崇政賜進士第,見賢郎在高等,伏惟喜慰。 某已衰病,三四小子未有能獲薦于有司者,見之尤所羡慕。 賢郎程文甚工,為都人傳誦,及第等雖高,而人猶以為未稱。 然少年微抑于此,未必不為遠大之本也。 謹專致此為賀。 不宣。 某再拜原父安撫侍讀閣下。 〈三月十一日。 〉 △十九〈嘉六年〉 某啟。 久不奉狀,蓋欲俟賢郎歸,而賢郎未歸,遂以稽緩。 然亦未嘗辱書,不審經暑動履何如?但西州人士之來者,日載政聲,盈于都下,使嫉善之言不勝公議,聊俾下交快釋。 其餘存之遠大,竊計高明必不校計于屑屑也,余復何言?盛熱,為時自重。 謹因賢郎歸,奉此咨問。 不宣。 某再拜。 〈六月二十一日謹狀。 △二十〈嘉六年〉 某區區于此,忽忽半歲。 思有所為,則方以妄作紛紜為戒,循安常理,又顧碌碌可羞,不知何以教之?哀其不逮,實有望于公為多也。 至于常檢拘攣,野率之性尤以為苦,然勢難輕動,甫及年歲,得去為幸也。 蔡君謨自南歸,皤然一叟,相見惟互相驚嘆而已。 西齋自去冬逮今,遂不復啟,其他可知也。 故都多登臨之勝,新詩醉墨,時以為惠,以忘俗惡之態,於理似未為害,不知何避而何嫌?鄙懷千萬,居常思欲鉅細布之,臨紙則復茫然。 惟慎夏愛護。 △二十一〈嘉六年〉 某承見教,以用快大過,此誠中其病。 然平日所常患,眾君子多以為言者也。 若任責至重,未知所為,此有望于公者,初未蒙賜也。 至于簡事為實,為政之大要,此西人所以蒙惠也。 若曰外名蹟,自古聖賢所難。 莊生之名卓然見于後世,若使無跡,後世學者何從而師法之?蓋莊生之名以彼,周、孔之名以此,皆不能出名蹟之外者,第不當汲汲以求之爾。 不相見久,聊此當握手一笑,不罪不罪。 前日餞聖從,與景仁、介甫清坐終日,奉思之外,惟以鮮歡,相顧屢嘆而已。 恐知其近況,故輒及之。 公來歸未期,惟時得數字,猶足以為慰,豈以無事為煩邪。 △二十二〈嘉六年〉 某啟。 薛金部自西來,辱惠以書,承經寒體履清安,兼得詳問動止,並以為慰。 今歲京師寒甚,衰病之軀尤所不堪。 承諭閉閣無為,豈亦苦于寒邪?春物將動,竊思登臨之樂,何有窮涯。 因人時枉問,宜道一二。 偶薛人還,聊奉此。 不宣。 某再拜。 〈十一月二十日。 〉 △二十三〈嘉七年〉 某啟。 春氣暄和,伏惟鎮撫之餘,履況清適。 某以衰殘勉強,有勞無益,公職曠廢,私事不修,不獨于書記為闕也。 緬懷故都風物之佳,當此陽春暢發之盛,臨觴覽勝,宜不為厭。 蓋以賢人在外,公議難安,一日來歸,遂不復得爾。 此外惟以時為國自愛。 謹奉狀。 不宣。 某手狀上。 〈二月十二日。 〉 △二十四〈嘉七年〉 某啟。 自過年便欲奉狀,只俟薛司勛歸,薛既以事滯留,遂成稽殆。 但時見賢弟,詢問動靜,以慰懷爾。 薛君留此,屢相見,粗悉疲病區區所為,及其耳目所得,歸必能具道,更不煩言。 惟的便無佳物表信,蓋西州所闕惟南味,得春多壞,不堪寄遠,當俟新茶馳獻爾。 春旱極闊,知陝西尤甚,奈何奈何。 保重保重。 某頓首。 △二十五〈嘉七年〉 某啟。 賈常行,嘗附狀。 辱書,承經暑動履康和。 兼蒙惠以《韓城鼎銘》及漢《博山盤記》,二者實為奇物。 某集錄前古遺文,往往得人之難得,自三代以來莫不皆有,然獨無前漢字,每以為恨。 今遽獲斯銘,遂大償其素願,其為感幸,自宜如何?屬患膝瘡,家居絶客,無人為識古文。 故第于郵中粗報已受二銘之賜,篆畫當徐訪博識尋繹,續得附致。 其餘區區,萬不述一。 大熱慎護,以副瞻勤。 清水安能久滯邪?實負愧也。 △二十六〈嘉七年〉 第4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4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