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跋尾者六人,皆知名士也。 時余在翰林,以孟饗致齋《唐書》局中,六人者相與飲奕歡然,終日而去。 蓋一時之盛集也。 明年夏,鄰幾、聖俞卒。 又九年,而原甫、長文卒。 自嘉己亥至今熙寧辛亥,一紀之間,亡者四,存者三,而擇之遭酷吏以罪廢,景仁亦以言事得罪。 獨余頑然蒙上保全,貪冒寵榮,不知休止。 然筋骸憊矣,尚此勉強,而交遊零落,無復情。 其盛衰之際,可以悲夫!是時同修書者七人:今亡者五,宋子京、王景彞、呂縉叔、劉仲更與聖俞也;存者二,余與次道爾。 次道去年為知制誥,亦以封還李定詞頭奪職。 因感夫存亡今昔之可嘆者,遂並書之。 熙寧四年三月十五日病告中書。 【唐武侯碑陰記〈開成二年〉】 右《武侯碑陰記》,崔備撰。 唐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及其將佐題名者二十九人,楊嗣復再題,及其僚屬又六人並嗣復、汝士詩兩首,合為一卷。 唐諸方鎮以闢士相高,故當時布衣韋帶之士,或行著鄉閭,或名聞場屋者,莫不為方鎮所取。 至登朝廷,位將相,為時偉人者,亦皆出諸侯之幕。 如元衡所記,裴度、柳公綽、楊嗣復,皆相繼去為本朝名將相,亦可謂盛矣哉。 治平元年初伏休假雨中書。 【唐王質神道碑〈開成四年〉】 右《王質神道碑》,唐太子賓客劉禹錫撰並書。 質字華卿,王通之後也,開成中為宣、歙、池等州觀察使。 【唐玄度十體書】 右唐玄度十體書,前本得于蘇氏,後本得于李丕緒少卿。 丕緒長安人,名家子,喜收碑文。 二家之本大體則同,而文有得失,故並存之,覽者得以自擇焉。 嘉癸卯七月二十五日書。 【唐鄭浣陰符經序一〈開成二年〉】 右《陰符經序》,鄭浣撰,柳公權書。 唐世碑碣,顏、柳二家書最多,而筆法往往不同。 雖其意趣或出於臨時,而模勒鐫刻亦有工拙。 公權書《高重碑》,余特愛模者不失其真,而鋒芒皆在。 至《陰符經序》,則蔡君謨以為柳書之最精者,雲「善藏筆鋒」,與余之說正相反。 然君謨書擅當世,其論必精,故為志之。 治平元年二月六日書。 【唐鄭浣陰符經序二】 余自皇中得公權所書《陰符經序》,遂求其經,雲石已亡矣。 常意必有藏於人間者,求之十餘年,莫可得。 治平三年,有鎸工張景儒忽以此遺余家小吏,遽錄之。 信乎,余所謂物常聚于所好也。 【唐山南西道驛路記〈開成四年〉】 公權書往往以模刻失其真,雖然,其體骨終在也。 【唐何進滔德政碑〈開成五年〉】 右《何進滔德政碑》,唐翰林學士承旨兼侍書柳公權撰並書。 進滔,《唐書》有傳。 開成五年立,其高數丈,制度甚閎偉,在今河北都轉運使公廨園中。 【唐李聽神道碑〈開成五年〉】 右《李聽神道碑》,李石撰。 聽父子為唐名將,其勛業昭彰,故以碑考傳,少所差異。 而史家當著其大節,其微時所歷官多不書,于體宜然。 惟其自安州刺史遷神武將軍,史不宜略而不書者,蓋闕也。 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書。 【唐李石神道碑〈會昌三年〉】 右《李石碑》,柳公權書。 余家集錄顏、柳書尤多,惟碑石不完者,則其字尤佳,非字之然也。 譬夫金玉,埋沒于泥滓,時時發見其一二,則粲然在目,特為可喜爾。 熙寧三年季夏既望書。 【唐高重碑〈會昌四年〉】 右《高重碑》,元裕撰,柳公權書。 唐世碑刻,顏、柳二公書尤多,而字型筆畫往往不同。 雖其意趣或出於臨時,而亦系于模勒之工拙,然其大法則常在也。 此碑字畫鋒力俱完,故特為佳,矧其墨跡,想宜如何也!治平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書。 【唐會昌投龍文〈會昌五年〉】 右《會昌投龍文》。 余修唐《本紀》至武宗,以謂奮然除去浮圖鋭矣,而躬受道家之,服藥以求長年,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其好惡有所不同爾。 及得《會昌投龍文》,見其自稱「承道繼玄昭明三光弟子、南嶽炎上真人」,則又益以前言為不繆矣。 蓋其所自稱號者,與夫所謂菩薩戒弟子者,亦何以異?余嘗謂佛言無生,老言不死,二者同出於貪,信矣。 會昌之政,臨事明果,有足過人者,至其心有所貪,則其所為與庸夫何異?治平元年五月五日書。 【唐夔州都督府記〈會昌五年〉】 余嘗謂唐世人人工書,故其名堙沒者不可勝數,每與君謨嘆息于斯也。 如貝靈該、繆師愈,今人尚不知其姓名,況其書乎!余以《集錄》之博,僅各得其一爾。 【唐康約言碑〈大中七年〉】 右《康約言碑》,柳公權撰並書。 約言宦者,為河東監軍。 唐自開元以後,職官益濫,始有置使之名。 歷五代迄今,多因而不廢,世徒知今之使額非古官,襲唐舊號,而不知皆唐宦者之職。 約言在太和、開成間,嘗為鴻臚禮賓使,又為內外客省使。 以此見今之使名,自樞密、宣徽而下,皆唐宦官職也。 又以見鴻臚卿寺,亦以宦者為使于其間。 約言又為宣徽北院副使,又見當時南、北院宣徽,皆有副使也。 治平甲辰秋社前一日書。 【唐復東林寺碑〈大中十一年〉】 右唐湖州觀察使崔黯撰,柳公權書。 東林寺,會昌中廢之,大中初黯為江州刺史而復之。 黯之文辭甚遒麗可愛,而世罕有之。 唐俞書陳果仁告身並舍宅造寺疏〈大中八年〉 第4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