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見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謂朝廷貪拯之材,而不為拯惜名節。 然猶冀拯能執節守義,堅讓以避嫌疑,而為朝廷惜事體。 數日之間,遽聞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 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然見得不能思義。 此皆不足怪。 若乃嫌疑之跡,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昨聞拯在台日,常自至中書,詬責宰相,指陳前三司使張方平過失,怒宰相不早罷之。 既而台中寮屬相繼論列,方平由此罷去,而以宋祁代之。 又聞拯亦曾彈奏宋祁過失,自其命出,台中寮屬又交章力言,而祁亦因此而罷,而拯遂代其任。 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可疑者也。 如拯材能資望,雖別加進用,人豈為嫌?其不可為者,惟三司使爾。 非惟自涉嫌疑,其于朝廷所損不細,臣請原其本末而言之。 國家自數十年來,士君子務以恭謹靜慎為賢。 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頽惰寬弛,習成風俗,不以為非,至于百職不修,紀綱廢壞。 時方無事,固未覺其害也。 一旦黠虜犯邊,兵出無功,而財用空虛,公私困弊,盜賊並起,天下騷然。 陛下奮然感悟,思革其弊,進用三數大臣,鋭意于更張矣。 于此之時,始增置諫官之員,以寵用言事之臣,俾之舉職。 由是修紀綱而繩廢壞,遂欲分別賢不肖,進退材不材。 而久弊之俗,驟見而駭,因共指言事者而非之,或以謂好訐陰私,或以為公相傾陷,或謂沽激名譽,或謂自圖進取,群言百端,幾惑上聽。 上賴陛下至聖至明,察見諸臣本以忘身徇國,非為已利,讒間不入,遂荷保全。 而中外之人,久而亦漸為信。 自是以來,二十年間,台諫之選,屢得讜言之士。 中間斥去奸邪,屏絶權幸,拾遺救失,不可勝數。 是則納諫之善,從古所難,自陛下臨禦以來,實為盛德,于朝廷補助之效,不為無功。 今中外習安,上下已信,纖邪之人凡所舉動,每畏言事之臣,時政無鉅細,亦惟言事官是聽。 原其自始開發言路,至于今日之成效,豈易致哉!可不惜哉!夫言人之過似於徼訐,逐人之位似於傾陷,而言事之臣得以自明者,惟無所利於其間爾,而天下之人所以為信者,亦以其無所利焉。 今拯並逐二臣,自居其位,使將來奸佞者得以為說而惑亂主聽,今後言事者不為人信而無以自明。 是則聖明用諫之功,一旦由拯而壞。 夫有所不取之謂廉,有所不為之謂恥。 近臣舉動,人所儀法,使拯于此時有所不取而不為,可以風天下以廉恥之節。 而拯取其所不宜取,為其所不宜為,豈惟自薄其身,亦所以開誘他時言事之臣,傾人以覬得,相習而成風。 此之為患,豈謂小哉!然拯所恃者,惟以本無心耳。 夫心者,藏於中而人所不見;跡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 今拯欲自信其不見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跡,是猶手探其物,口雲不欲,雖欲自信,人誰信之?此臣所謂嫌疑之不可不避也。 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于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伏望陛下別選材臣為三司使,而處拯他職,置之京師。 使拯得避嫌疑之跡,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節,不勝幸甚。 臣叨塵侍從,職號論思,昔嘗親見朝廷致諫之初甚難,今又復見陛下用諫之效已著,實不欲因拯而壞之者,為朝廷惜也。 臣言狂計愚,伏俟誅戮。 【乞與尹構一官狀〈嘉四年〉】 右臣等伏見故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尹洙,文學議論,為當世所稱;忠義剛正,有古人之節。 初蒙朝廷擢在館閣,而能不畏權臣,力排眾黨,以論范仲淹事,遂坐貶黜。 其後元昊僭叛,用兵一方。 當國家有西顧之憂,思得材謀之臣,以濟多事。 而洙自初出師,至于元昊納款,始終常在兵間,比一時之人,最為宣力。 而群邪醜正,誣構百端,卒陷罪辜,流竄以死。 向蒙陛下仁聖恩憐,哀其冤枉,特賜清雪,俾復官資。 足以感動群心,勸勵忠義。 今洙孤幼並在西京,家道屢空,衣食不給。 洙止一男構,年方十餘歲,煢然無依,實可嗟惻。 伏見將來享大禮,在近群臣皆得奏蔭子孫。 伏望聖慈錄洙遺忠,憫洙不幸,特賜其子一官,庶沾寸祿,以免饑寒,則天地之仁,幽顯蒙德。 臣等忝列侍從,愧無獻納,苟有所見,不敢不言。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舉丁寶臣狀〈嘉四年〉】 右臣竊見太常丞、湖州監酒務丁寶臣,前任知端州日,因遭儂智高事停官,敘理監當。 方智高攻劫嶺南,州縣例以素無備禦,官吏各至奔逃。 如聞當時獨寶臣曾捉得智高探事人,便行斬決,及曾鬥敵。 朝廷以其如此,故他人皆奪兩官,獨寶臣只奪一官,以此見其比眾人情理之輕。 臣伏見寶臣履行清純,頗有官業。 惟海賊遽至,力屈致敗,出於不幸。 今者伏遇享恩赦,慾望聖慈特與不候監當滿任,牽復官資,就移一親民差遣。 如後犯入己臓,臣甘當同罪。 謹具奏聞,伏候敕旨。 【乞免舉台官札子〈嘉四年〉】 第3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3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