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工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河北安撫使。 慶歷六年,拜武昌軍節度使、陝西安撫使、知永興軍府事。 明年,加宣徽北院使、判延州。 夏人以兵三萬臨界上,前三日,公諜知其來,戒諸堡寨按兵閉壁,虜至,以為有備,引去。 訖公去,不復窺邊。 趙元昊死,子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共治其國。 言事者謂可除其諸將皆以為節度使,使各有其所部,以分弱其勢,可遂無西患。 事下公,公以謂幸人之喪,非所以示大信撫夷狄,而諒祚雖幼,君臣和,三將無異志,雖欲有為,必無功而反生事,不如因而撫之,上以為然。 皇元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覆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自元昊反河西,契丹亦犯約求地,二邊兵興,連歲不解,而公方入與謀議,更守西北二方,尤知夷狄虛實情偽、山川要害,所以行師制勝、營陣出入之法,于河北尤詳。 其奏議頗多,雖不能盡用,其指畫規為之際,有可喜也。 再居大名,前後十年,威惠信于其人,人為立生祠。 公自罷政事,益不妄與人合,亦卒不復用。 既徙鎮安,居三歲,上書曰:「臣雖老,尚能為國守邊。 」未報,而得疾,享年六十有九。 公累階開府儀同三司,勛上柱國,開國廣平郡爵公,食戶七千四百,而實封二千二百,賜號推誠保德守正翊戴功臣。 娶陳氏,封衛國夫人。 子男四人: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博士;嗣先,大理寺丞。 女五人,長適職方員外郎榮,次適秘書丞韓鎮,次適都官員外郎晁仲約,次適大理寺丞吳得,次適將作監主簿王。 孫三人:長曰伯孫,次曰公孫,皆太常寺太祝;次曰昌孫,守秘書郎,有文集、奏議六十捲。 公平生寡言笑,慎于知人,既已知之,久而益篤。 喜飲酒引滿。 然人罕得其歡,而與余尤相好也。 銘曰: 君子之守,志于不奪。 不學而剛,有摧必折。 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公在政事,有諤其言。 直雖不容,志豈不完。 謂公不顯,公位將相。 豈無謀謨,胡不以訪?老于輔藩,白首猶壯。 公雖在外,邦國之光。 奄其不存,士夫曷望?吉卜之從,兆此新岡。 惟其休聲,逾遠彌長。 【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誌銘〈嘉二年〉】 故太子太師致仕、祁國公、贈司徒兼侍中杜公諱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也。 其先本出於堯之後,歷三代,常為諸侯,後徙其封于杜,而子孫散適他國者,以杜為氏。 自杜赫為秦將軍,後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年仍顯于漢。 又九世,當陽侯預顯于晉。 又十有四世,岐國公佑顯于唐。 又九世而至于祁公。 其為家有法,其吉凶、祭祀、齋戒日時幣祝從事,一用其家書。 自唐滅,士喪其舊禮而一切苟簡,獨杜氏守其家法,不遷于世俗。 蓋自春秋諸侯之子孫,歷秦、漢千有餘歲得不絶其世譜,而唐之盛時公卿家法存於今者,惟杜氏。 公自曾、高以來,以恭儉孝謹稱鄉裡,至公為人尤潔廉自克。 其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為忠,推於人以行己取信。 故其動靜纖悉,謹而有法。 至考其大節,偉如也。 公享年八十,官至尚書左丞。 方其六十有九,歲且盡,即上書告老。 明年,以太子少師致仕。 累遷太子太保、太傅、太師,封祁國公于其家。 天子祀明堂,遣使者召公陪祠,將有所問,以疾不至。 而歲時存問、勞賜不絶。 公少舉進士高第,為揚州觀察推官,知平遙縣,通判晉州,知乾州,遷河東、京西路提點刑獄,知揚州,河東、陝西路轉運使。 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拜天章閣待制、知荊南府。 未行,以為河北路都轉運使,遂知天雄軍。 召為御史中丞,判流內銓,知審官院,拜樞密直學士,知永興軍,徙知并州,遷龍圖閣學士,復知永興軍,權知開封府。 康定元年,以刑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即拜副使。 慶歷三年,遷吏部侍郎、樞密使。 明年,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公治吏事,如其為人。 其聽獄訟,雖明敏而審核愈精,故屢決疑獄,人以為神。 其簿書出納,推析毫髮,終日無倦色。 至為條目,必使吏不得為奸而已;及其施於民者,則簡而易行。 始居平遙,嘗以吏事適他州,而縣民爭訟者皆不肯決,以待公歸。 知乾州未滿歲,安撫使察其治行,以公權知鳳翔府,二邦之民爭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奪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而自陝以西尤甚,吏緣侵漁,調發督迫,至民破產不能足,往往自經投水以死。 於是時,公在永興,語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勞爾。 」乃為之區處計較,量物有無貴賤、道里遠近,寬其期會,使以次輸送。 由是物不踴貴,車牛芻秣宿食來往如平時,而吏束手無所施,民比他州費省十六七。 至于繕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 開封治京師,常撓于權要,有干其法而能不為之屈者,世皆以為難,至公能使權要不敢有所幹。 凡其為治,以聽斷盜訟為能否爾,獨公始有餘力省其民事,如治他州,而畿赤諸縣之民皆被其惠。 開封比比出能吏,而兼於民政者,惟公一人。 第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