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有天下,拜端明殿學士,兼判度支,轉戶部侍郎,會廢端明之職,復入翰林充承旨。 晉祖每召問以時事,言皆稱旨。 五年,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六年秋,晉高祖將幸鄴都,時襄州安從進反狀已彰,凝乃奏曰:「車駕離闕,安從進或有悖逆,何以待之?」晉高祖曰:「卿意如何?」凝曰:「以臣料之,先人有奪人之心,臨事即不及也。 欲預出宣敕十數道,密付開封尹鄭王,令有緩急即旋填將校姓名,令領兵擊之。 」晉高祖從之。 及聞唐、鄧奏報,鄭王如所敕,遣騎將李建崇、監軍焦繼勛等領兵討焉,相遇于湖陽,從進出於不意,甚訝其神速,以至于敗,由凝之力也。 少帝嗣位,加右仆射。 開運初,罷相守本官,未幾,轉左仆射。 漢興,授太子太保。 國初,遷太子太傅。 顯德二年秋,以背疽卒於其第,年五十八。 輟視朝兩日,詔贈侍中。 凝性好修整,自釋褐至登台輔。 車服仆從,必加華楚,進退容止偉如也。 又好延納後進,士無賢不肖,皆虛懷以待之,或致其仕進,故甚有當時之譽。 平生為文章,長於短歌艷曲,尤好聲譽。 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數百帙,分惠於人焉。 《宋朝類苑》:和魯公凝有艷詞一編名《香奩集》,凝後貴,乃嫁其名為韓偓,今世傳韓偓《香奩集》,乃凝所為也。 凝生平著述,分為《演綸》、遊藝、孝悌、《疑獄》、《香奩》、《籝金》六集,自為《遊藝集序》云:「予有《香奩》、《籝金》二集,不行于世。 」凝在政府避議論,諱其名,又欲後人知,故于《遊藝集序》實之,此凝之意也。 長子峻,卒於省郎。 次子峴,《綿綉萬花谷》:范蜀公《蒙求》云:和峴,晉相和凝之子。 峴生,會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貢舉,凝喜曰:「我生平美事,三者並集,此子宜於我矣。 」因名曰三美。 仕皇朝為司勛員外郎。 蘇禹珪,字元錫,其先出於武功,近世家高密,今為郡人也。 父仲容,以儒學稱于鄉裡,唐末舉《九經》,補廣文助教,遷輔唐令,累贈太師。 禹珪性謙和,虛襟接物,克構父業,以五經中第,闢遼州倅職,歷青、鄆從事,轉潞、並管記,累檢校官至戶部郎中。 漢高祖作鎮並門,奏為兼判。 開運末,契丹入汴,漢祖即位於晉陽,授中書侍郎平章事。 漢祖輗阼,兼刑部尚書,俄加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 漢祖大漸,與蘇逢吉、楊邠等受顧命,立少主。 明年,轉左仆射。 三年冬,太祖入平內難,禹珪遁入都城,為兵士所擄。 翼日,太祖令人求之,既見,撫慰甚至,尋復其位。 國初,加守司空,尋罷相守本官。 世宗嗣位,封莒國公,未幾,受代歸第。 顯德三年正月旦,與客對食之際,暴疾而卒,時年六十二。 禹珪純厚長者,遭遇漢祖,及蘇逢吉夷滅,禹珪恬然無咎,時人以為積善之報也。 子德祥,登進士第,累歷台省。 景范,淄州長山人。 案:此下有闕文。 據《世宗紀》,景范父名初,以戶部郎中致仕。 世宗之北征也,命為東京副留守。 車駕回自河東,世宗以艱于國用,乃以范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冊府元龜》載:世宗即位,七月癸巳,制曰:「朕自履宸極,思平泰階,出一令慮下民之未從,行一事懼上穹之罔祐,晨興夕惕,終歲于茲。 雖禮讓漸聞興行,而風雨未之咸若,豈刑政之所闕,而德教之未孚哉!由是進用良臣,輔宣皇化,雖朕志先定,亦輿情具瞻,爰擇佳辰,誕敷明命。 樞密院直學士、中大夫、尚書工部侍郎、上柱國、晉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范,昔佐先帝,每罄嘉謨,逮事眇躬,愈傾忠節,奉上得大臣之體,檢身為君子之儒。 一昨戎輅親征,皇都是守,贊勛賢于留府,副征發於行營,軍政所需,國用無闕。 今則靈台偃革,宣室圖功,思先朝欲用之言,成聖考得賢之美,俾參大政,仍掌利權。 爾其明聽朕言,往敷洪化,予欲則垂象而清品彙,爾則順天道以序彞倫,余欲恤刑名而息戰爭,爾則謹憲章而恢廟略。 天人之際懸合,軍民之事罔渝,則國相之尊,非爾孰處,邦計之重,惟材是臧。 勉思倜儻以致君,勿效因循而保位,佇聞成績,用副虛懷。 可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范為人厚重剛正,無所屈撓,然理繁治劇,非其所長,雖悉心盡瘁,終無稱職之譽。 世宗知之,因其有疾,乃罷司計。 尋以父喪罷相東歸。 顯德三年冬,以疾卒於鄉裡。 優詔贈侍中,官為立碑焉。 史臣曰:夫以稽古之力,取秉鈞之位者,豈常人乎!然文紀耽于貨殖,裔孫傷于齷齪,則知全其德者鮮矣。 如成績之文采,元錫之履行,景范之純厚,皆得謂之君子儒矣。 以之爰立,何用不臧。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八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 父序,以樸貴,贈左諫議大夫。 樸幼警慧,好學善屬文。 漢乾祐中,擢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依樞密使楊邠,館于邠第。 是時漢室浸亂,大臣交惡,樸度其必危,因乞告東歸。 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游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樸獨免。 國初,世宗鎮澶淵,朝廷以樸為記室。 及世宗為開封尹,拜右拾遺,充開封府推官。 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賜紫。 二年夏,世宗命朝廷文學之士二十餘人,各撰策論一首,以試其才。 時樸獻《平邊策》,云: 第3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