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進名奉賀。 鎮、定二州馳奏,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蕃寇合勢。 詔今上率兵北征。 癸卯,發京師,是夕宿于陳橋驛。 未曙,軍變,將士大噪呼萬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馬,擁迫南行。 是日,詔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禪位,三王乘時以革命,其極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 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案:此下原本空二字。 稟上聖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 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謡獄訟附於至仁,應天順民,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祗畏天命。 」今上於是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賀而退。 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 《續通鑒長編》:建隆三年,周鄭王出居房州。 皇朝開寶六年春,崩于房陵。 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于便殿,百僚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 《續通鑒長編》: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 以其年十月,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 詔有司定謚曰恭皇帝,陵曰順陵。 《續通鑒長編》: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于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 史臣曰:夫四序之氣,寒往則暑來;五行之數,金銷則火盛。 故堯、舜之揖讓,漢、魏之傳禪,皆知其數而順乎人也。 況恭帝當紈綺之沖年,會笙鏞之變響,聽謳歌之所屬,知命歷之有在,能遜其位,不亦善乎。 終謚為恭,固其宜矣。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一后妃 太祖聖穆皇后柴氏,邢州龍崗人,世家豪右。 太祖微時,在洛陽聞後賢淑,遂聘之。 《東都事略·張永德傳》云:周太祖柴後,本唐莊宗之嬪禦也。 莊宗沒,明宗遣歸其家,行至河上,父母迓之,會大風雨,止於逆旅數日。 有一丈夫走過其門,衣弊不能自庇。 後見之,驚曰:「此何人耶?」逆旅主人曰:「此馬步軍使郭雀兒者也。 」後異其人,欲嫁之,請于父母。 父母恚曰:「汝帝左右人,歸當嫁節度使,奈何欲嫁此人?」後曰:「此貴人也,不可失也。 囊中裝分半與父母,我取其半。 」父母知不可奪,遂成婚于逆旅中。 所謂郭雀兒,即周太祖也。 太祖壯年,喜飲博,好任俠,不拘細行,後規其太過,每有內助之力焉。 世宗皇帝即後之侄也,幼而謹願,後甚憐之,故太祖養之為己子。 太祖嘗寢,後見五色小蛇入顴鼻間,心異之,知其必貴,敬奉愈厚,未及貴而厭代。 太祖即位,乃下制曰:「義之深無先於作配,禮之重莫大於追崇。 朕當寧載思,撫存懷舊。 河洲令德,猶傳荇菜之詩;媯汭大名,不及珩璜之貴。 俾盛副笄之禮,以伸求劍之情。 故夫人柴氏,代籍貽芳,湘靈集慶。 體柔儀而陳闕翟,芬若椒蘭;持貞操以選中璫,譽光圖史。 懿範尚留于閨閫,昌言有助于箴規。 深惟望氣之艱,彌嘆藏舟之速,將開寶祚,俄謝璧台。 宜正號于軒宮,俾潛耀于坤象,可追命為皇后。 仍令所司定謚,備禮冊命。 」既而有司上謚曰聖穆。 顯德初,太祖神主入廟,以後祔于其室。 淑妃楊氏,鎮州真定人。 父宏裕,真定少尹。 《東都事略·楊廷璋傳》云:父宏裕,少漁貂裘陂,有以二石雁授之者,其翼一掩左,一掩右,曰:「吾北嶽使也。 」言訖不知所之。 是年生女,為周太祖淑妃,明年生廷璋。 當河朔三鎮全盛之時,所屬封疆,制之於守帥,故韶顏美媛,皆被選于王宮。 妃幼以良家子中選,事趙王王鎔。 張文禮之亂,妃流離于外。 唐明宗在籓,錄其遺逸。 安重誨保庇妃家,致其仕進,父母即以妃嫁于鄉人石光輔,不數年嫠居。 太祖佐漢之初,屬聖穆皇后棄世,聞妃之賢,遂以禮聘之。 《宋史·楊廷璋傳》:有姊寡居京師,周祖微時欲聘之,姊不從。 令媒氏傳言恐逼,姊以告廷璋。 廷璋往見周祖,歸謂姊曰:「此人姿貌異常,不可拒。 」姊乃從之。 妃睦族撫孤,宜家內助,甚有力焉。 晉天福末,卒於太原,因留葬于晉郊。 廣順元年九月,追冊為淑妃。 太祖凡一後三妃,及嵩陵就掩,皆議陪祔。 時以妃喪在賊境,未及遷窆,世宗乃詔有司于嵩陵之側,預營一塚以虛之,俟賊平即議襄事。 顯德元年夏,世宗征河東,果成素志焉。 妃兄廷璋,蚤事太祖,即位累歷內職,出為晉州節度使。 皇朝撫運,移鎮邢州,又改鄜州,受代歸闕,卒於私第。 貴妃張氏,恆州真定人也。 祖記,成德軍節度判官、檢校兵部尚書。 父同芝,本州諮呈官、檢校工部尚書,事趙王王鎔,歷職中要。 天祐末,趙將張文禮殺王鎔,以鎮州歸梁,莊宗命將符存審討平之。 時妃年尚幼,有幽州偏將武從諫者,駐騑于家,見妃韶令,乃為其子聘之。 武氏家在太原。 太祖從漢祖鎮並門,屬楊夫人以疾終,無何武氏子卒,太祖素聞妃之賢,遂納為繼室。 太祖貴,累封至吳國夫人。 漢隱帝末,蕭牆變起,屠害大臣,太祖在鄴都被讒,妃與諸皇屬同日遇害于東京舊第。 太祖踐阼,追冊為貴妃,發哀,故世宗有起複之命。 世宗嗣位,以太祖舊宅即妃遇禍之地,因施為僧院,以皇建為名焉。 第3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