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質,字子徵,河南人也。 曾祖偲,唐太原府祁縣尉,累贈右仆射。 祖衍,唐刑部侍郎、太子賓客,累贈太保。 父望,唐尚書司勛郎中,累贈太子少傅。 質幼聰慧,善屬文。 年十六,陝帥王重盈奏授芮城令,能以色養。 又為同州澄城令,從私便也。 秩滿改秘書郎,丁母憂,歸河南故里。 天祐三年,北遊太原,時李襲吉在武皇幕府,以女妻之。 武皇憐其才,承製授檢校兵部郎中,充河東節度掌書記,賜緋魚袋。 武皇厭代,其弟克寧握兵柄,有嗣襲之望,質與張承業等密謀,同立莊宗為嗣,有翊贊之功。 及莊宗四征,質皆從行。 十六年,轉節度判官、檢校禮部尚書。 十九年,莊宗將即帝位,命為大禮使,累加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仆射。 二十年,授行台禮部尚書。 莊宗既登極,欲相之,質性疏逸,不喜居高位,固辭獲免。 尋以本官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事,未赴任,改戶部尚書、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承旨。 同光元年冬,從平大梁,權判租庸事,逾月隨駕都洛,旋受詔權知汴州軍府事。 時孔謙握利權,志在聚斂,累移文于汴,配民放絲,質堅論之,事雖不行,時論賞之。 俄又改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仍賜論思匡佐功臣。 會覆試進士,質以「後從諫則聖」為賦題,以「堯、舜、禹、湯傾心求過」為韻,舊例賦韻四平四側,質所出韻乃五平三側,由是大為識者所誚。 天成元年,制授特進、檢校司空、同州節度使。 時宰相馮道以詩餞別,其警句云:「視草北來唐學士,擁旄西去漢將軍。 」儒者榮之。 明年,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就加檢校司徒。 三年,入拜兵部尚書,判太仆卿事。 四年,進封開國公。 長興二年,授檢校太保、河陽節度使,未幾,移鎮滄州,入為右仆射。 及秦王得罪,奉詔權知河南府事。 應順初,遷檢校太傅,正拜河南尹,後改太子少師。 清泰末,復為右仆射。 高祖登極,質以微恙分司洛宅。 少帝嗣位,拜太子太保。 天福七年秋,卒於洛陽,年七十六。 累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 《五代會要》:漢乾祐元年九月,其子尚書兵部員外郎盧瓊上章請謚,下太常議,謚曰文忠。 子十一人,唯第六子瓊,仕至省郎,余歷州縣焉。 李專美,字翊商,京兆萬年人也。 曾祖隨,光祿卿。 祖正范,尚書庫部郎中。 專美少篤學文,以父樞唐昭宗時常應進士舉,為覆試所落,不許再入,專美心愧之,由是不游文場。 偽梁貞明中,河南尹張全義以專美名族之後,奏為陸渾尉,秩滿,改舞陽令。 專美性廉謹,大著政聲。 後唐天成中,安邑榷鹽使李肅闢為推官,時唐末帝鎮河中,見其敦雅,心重之。 末帝一日曾召肅宴于衙署,專美亦預坐,末帝謂肅曰:「某夜來夢主上召去,與宋王同剃卻頭,何也?」坐客都無對者,專美屏人謂曰:「將來必為嗣主。 」由是愈重焉。 末帝留守長安,奏為從事,及移鎮鳳翔,遷為記室。 末帝即位,除尚書庫部郎中,賜金紫,充樞密院直學士。 初,末帝起自鳳翔,大許諸軍厚賞。 洎至洛陽,閲內庫金帛不過二三萬,尋又配率京城戶民,雖行捶楚,亦所獲無幾,末帝憂之。 會專美宿于禁中,末帝召而讓之曰:「卿士人子弟,常言有才術,今致我至此,不能度運以濟時事,留才術何施也!」專美惶恐待罪,良久奏曰:「臣才力駑劣,屬當興運,陛下猥垂錄任,無以裨益聖朝,然府藏空竭,軍賞不給,非臣之罪也。 臣思明宗棄代之際,是時府庫濫賞已竭,繼以鄂王臨朝,紀綱大壞,縱有無限之財賦,不能滿驕軍谿壑之心,所以陛下孤立岐陽而得天下。 臣以為國之存亡,不專在行賞,須刑政立於上,恥格行于下,賞當功,罰當罪,則近於理道也。 若陛下不改覆車之轍,以賞無賴之軍,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今宜取見在財賦以給之,不必踐前言而希苟悅。 」末帝然之。 及其行賞,雖不愜于軍士,然洛陽戶民獲免鞭笞之苦,由專美之敷揚也。 尋轉給事中,明年,遷兵部侍郎、端明殿學士,未幾,改檢校尚書右仆射、守秘書監,充宣徽北院使。 高祖入洛,以例除名。 三年,復授衛尉少卿,繼遷鴻臚、大理卿。 開運中,以病卒,時年六十二。 專美之遠祖本出姑臧大房,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軒冕為貴,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 男女婚嫁,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 唐太宗曾降詔以戒其弊風,終莫能改。 其間有未達者,必曰:「姓崔、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其遠者,則邈在天表,夐若千里,人罕造其門,浮薄自大,皆此類也。 唯專美未嘗以氏族形于口吻,見寒素士大夫,恆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 專美職岐下,曾夢具裳簡立嵩山之頂。 及為端明殿學士,學士李崧同列而班在其上,因以所夢告崧,且言:「某非德非勛,安可久居此位,處吾子之首乎!」因懇求他官,尋移宣徽使,崧深德之。 及高祖臨朝,崧為樞密使,與桑維翰同列,維翰與專美亦有舊,乃協力以奏之,遂復朝序,位至九卿。 專美曾使閩中,遇風水漂至兩浙,逾歲無恙而還,至是善終,人以為神道福謙之所致也。 第2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