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寧,武皇之季弟也。 初從起雲中,為奉誠軍使,赫連鐸之攻黃花城也,克寧奉武皇及諸弟登城,血戰三日,力盡備竭,殺賊萬計。 燕軍之攻蔚州,克寧昆仲嬰城拒敵,晝夜輟寢食者旬餘。 後從達靼入關,逐黃寇。 凡征行無不衛從,于昆弟之間,最推仁孝,小心恭謹,武皇尤友愛之。 及鎮太原,授遼州刺史,累至雲州防禦使。 乾寧初,改忻州刺史,從入關討王行瑜,充馬步軍都將,以功授檢校司徒。 天祐初,授內外都制置、管內蕃漢都知兵馬使、檢校太保,充振武節度使,凡軍政皆決於克寧。 五年正月,武皇疾篤,克寧等侍疾,垂泣辭訣。 克寧曰:「王萬一不諱,後事何屬?」因召莊宗侍側,謂克寧、張承業曰;「亞子累公等。 」言終棄代。 將發哀,克寧紀綱軍府,中外無嘩。 初,武皇獎勵軍戎,多畜庶孽,衣服禮秩如嫡者六七輩,比之嗣王,年齒又長,各有部曲,朝夕聚謀,皆欲為亂。 莊宗英察,懼及于禍,將嗣位,讓克寧曰:「兒年孤稚,未通庶政,雖承遺命,恐未能彈壓大事。 季父勛德俱高,眾情推伏,且請制置軍府,候兒有立,聽季父處分。 」克寧曰:「亡兄遺命,屬在我兒,孰敢異議者!兒但嗣世,中外之事,何憂不辦。 」視事之日,率先拜賀。 莊宗嗣位,軍民政事,一切委之,權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 李存顥者,以陰計干克寧曰:「兄亡弟及,古今舊事,委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貴功名,當宜自立,天與不取,後悔無及。 」克寧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無復言,必斬爾首以徇。 」克寧雖慈愛因心,而日為兇徒惑亂。 群凶之妻復以此言干克寧妻孟夫人,說激百端,夫人懼事泄及禍,屢讓克寧,由是愈惑。 會克寧因事殺都虞候李存質,又請兼領大同節度,以蔚、朔為屬郡,又數怒監軍張承業、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貳。 近臣史敬鎔素與存顥善,盡知其事。 敬鎔告貞簡太后曰:「存顥與管內太保陰圖叛亂,俟嗣王過其第即擒之,並太后子母,欲送於汴州。 竊發有日矣。 」莊宗召張承業、李存璋謂曰:「季父所為如此,無猶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魚肉,吾即避路,則禍亂不作矣。 」承業曰:「老夫親承遺托,言猶在耳。 存顥輩欲以太原降賊,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討除,亡無日矣。 」因令吳珙、存璋為之備。 二月二十日,會諸將於府第,擒存顥、克寧于坐。 莊宗垂泣數之曰:「兒初以軍府讓季父,季父不忍棄先人遺命。 今已事定,復欲以兒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寧泣對曰:「蓋讒夫交構,吾復何言!」是日,與存顥俱伏法。 克寧仁而無斷,故及于禍。 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嗣昭,國昌有子四人:克恭、克儉、克用、克柔。 是書《李嗣昭傳》云: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 是克柔為武皇母弟。 《新唐書·沙陀傳》:武皇有弟克勤,《通鑒》引《紀年錄》有兄克儉,而是書俱無傳,疑有闕文。 史臣曰:昔武皇發跡于陰山,莊宗肇基于河朔,雖奄有天下,而享國日淺,眷言枝屬,空秀棣華,固未及推帝堯敦敘之恩,廣成王封建之義。 自克讓而下,不獲就魯、衛之封,懋間、平之德也。 況夭橫相繼,亦良可悲哉! 卷五十一 列傳三宗室 永王存霸,武皇子,莊宗第二弟,同光三年封。 莊宗敗,為軍卒所殺。 《歐陽史》云:存霸歷昭義、天平、河中三軍節度使,居京師食俸祿而已。 趙在禮反,乃遣存霸于河中,莊宗再幸汜水,徙存霸北京留守。 《通鑒》云:李紹榮欲奔河中就永王存霸,從兵稍散,存霸亦率眾千人棄鎮奔晉陽。 又云:存霸至晉陽,從兵逃散俱盡,存霸削髮僧服謁李彥超:「願為山僧,幸垂庇護。 」軍士爭欲殺之,彥超曰:「六相公來,當奏取進止。 」軍士不聽,殺之於府門之碑下。 邕王存美,武皇子,莊宗第三弟,同光三年封。 莊宗敗,不知所終。 《通鑒》云:存美以病風偏枯得免,居于晉陽。 薛王存禮,武皇子,同光三年封。 莊宗敗,不知所終。 申王存渥,莊宗第四弟,《歐陽史》,存渥與存霸、存紀皆莊宗同母弟。 同光三年封。 莊宗敗,與劉皇后同奔太原,為部下所殺。 《通鑒》云:存渥至晉陽,李彥超不納,走至風谷,為其下所殺。 睦王存乂,莊宗第五弟,同光三所封。 案,以下原闕。 歷鄜州節度使,後以郭崇韜婿為莊宗所殺。 《北夢瑣言》云:莊宗異母弟存乂,以郭崇韜女婿伏誅。 先是,郭崇韜既誅之後,朝野駭惋,議論紛然。 莊宗令閹人察訪外事,言存乂于諸將坐上訴郭氏之無罪,其言怨望。 又于妖術人楊千郎家飲酒聚會,攘臂而泣。 楊千郎者,魏州賤民,自言得墨子術于婦翁,能役使陰物,帽下召食物果實之類。 又蒱爪博必勝,人有拳握之物,以法必取。 又說煉丹乾汞,易人形,破扃鑰。 貴要間神奇之,官至尚書郎,賜紫,其妻出入宮禁,承恩用事。 皇弟存乂常朋淫于其家,至是與存乂並罹其禍。 通王存確,莊宗第六弟,雅王存紀,莊宗第七弟,同光三年封。 莊宗敗,併為霍彥威所殺。 《梁紀》,太祖有子廷鸞、落落;《盧文進傳》,莊宗又有弟存矩。 今《宗室傳》皆不載。 第1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