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秦軍,大破之,遂克潼關,姚紹奔還。 十三年五月,裕大軍至陝。 沈田子、傅宏之亦克武關,入攻嶢、柳,秦主欲自將拒裕,而恐田子等襲其後,欲先擊滅田子,然後傾國東出。 乃率步騎數萬,奄至青泥。 田子欲戰,傅宏之以眾寡不敵,止之。 田子曰:「兵貴用奇,不必在眾。 且今眾寡相懸,勢不兩立,若彼結圍既固,則我無所逃矣。 不如乘其始至,營陣未立,先往薄之,可以有功。 」遂率所領先進,傅宏之繼之。 秦兵合圍數重,田子撫慰士卒曰:「諸君冒險遠來,正求今日之戰,死生一決,封侯之業,于此在矣。 」士卒聞之,皆踴躍鼓噪,執短兵奮擊,秦軍大敗,斬首萬餘級。 秦主奔還,與姚丕共守灞上。 鎮惡引軍入渭,以趨長安,乘蒙沖小艦,行船者皆在艦內。 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皆驚以為神。 鎮惡至渭橋,令軍士食畢,持仗登岸,後登者斬。 眾皆登,鎮惡暗使人悉斷艦纜,渭水迅急,艦皆隨流去,倏忽不知所在。 時秦兵尚有數萬,鎮惡諭士卒曰:「吾屬並家在江南,此為長安北門,去家萬里。 舟楫衣糧,皆已隨流而去。 今進勝則功名俱顯,不勝則骸骨不返,無他歧矣,卿等勉之。 」乃身先士卒,進擊秦軍。 眾戰士無不勝踴恐後,大破姚丕于渭橋。 秦主泓引後軍來援,反為敗卒所蹂踐,不戰而潰,左右親將皆死,單馬還宮。 鎮惡乘勝,馳入平朔門,進圍其宮。 泓涕泣無計,將出降。 其子佛念年十一,謂父曰:「晉人將退其欲,雖降必不免,不如引決。 」泓憮然不應。 佛念,登宮牆自投而死。 癸亥,泓率妻子群臣,詣鎮惡壘門請降。 鎮惡收以屬吏,城中夷晉六萬餘戶,鎮惡以國恩撫慰,號令嚴肅,百姓安堵。 七月,裕至長安,鎮惡迎于灞上,裕勞之曰:「成吾霸業者,卿也!」鎮惡再拜謝曰:「明公之威,清將之力,鎮惡何功之!」裕入秦宮,收彞器、渾天儀、土圭等,其餘金玉、繒帛、珍寶,皆以頒賜將士。 秦東平公姚贊,率其宗族詣裕降,裕皆殺之。 送秦主姚泓至京師,斬于市。 裕既平秦,欲留長安,經略西北。 一日,聞報劉穆之卒,如失左右手,謂諸將曰:「本欲與諸君共事中原,今根本無托,不得不歸矣。 」乃留次子義真鎮關中,以王修、王鎮惡、沈田子、毛德祖四人輔之,而身東還。 時義真年十二也。 先是夏王勃勃聞裕伐秦,謂群臣曰:「姚泓非裕敵也,且其兄弟內叛,安能拒人?裕取關中必矣。 然裕不能久留,必將南歸,留子弟及諸將守之,吾取之如拾芥耳。 」乃秣馬礪兵,進據安定。 及聞裕還江南,奮決大喜,即命其子赫連瑰為前鋒,率不敢進騎二萬向長安,身督大軍為後繼。 沈田子出兵拒之,畏其眾盛不敢進。 王鎮惡謂王修曰:「公以十歲兒付吾曹,當共思竭力,而擁兵不進,虜何由退?」請自出擊。 至軍,責田子不進。 田子素與鎮惡不睦,以其恃功驕縱,恨之切齒,至是益怒。 又軍中訛言,鎮惡欲盡殺南人,據關中反。 乃托以議事,請至軍中,斬之幕下,矯稱受裕令誅之。 報至長安,請將皆大驚。 義真與王修被甲登城,以察其變。 俄而田子率數十騎至,言鎮惡反,修命執之,數以專戮罪斬之。 夏兵至,修同傅宏之出拒,連戰皆勝,赫連瑰乃退。 又義真年少,賞賜左右無節,王修每裁抑之。 左右皆怨,乃譖修於義真曰:「田子殺鎮惡,坐以反罪殺之。 今修殺田子,是亦反也。 」義真信以為實,遂殺修。 由是人情離駭,莫相統壹。 夏兵復來,義真悉召外兵入長安,閉門拒守。 關中郡縣,悉降于夏。 裕初聞田子殺鎮惡,王修殺田子,而義真又殺修,大駭。 繼聞勃勃進攻長安,料義真必不能守,乃命朱齡石赴長安代之。 戒之曰:「卿至,敕義真輕裝速發,既出關,斯可徐行。 若關右必不可守,可與俱歸。 」那知齡石未至長安,義真已棄城而東。 赫連瑰率眾三萬造之。 齡石遇之於途,謂義真曰:「速行乃可以免,今載貨寶輜重,日行不過十里,虜至何以待之?」 義真不從。 俄而夏兵大至,傅宏之等斷後,力戰連日,至青泥大敗,宏之、齡石及諸將皆死。 會日暮,夏兵不窮追,義真左右殆盡,獨逃草中。 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呼之,義真識其聲,乃從草中出口:“君非段中兵耶?身在此,然不能歸矣。 可刎身頭以南,使家君望絶。 「宏泣曰:」死生共之,下官不忍。 「乃束義真於背,單馬而歸。 裕問青泥敗,未識義真存亡,大怒,刻日北伐。 謝晦諫曰:」士卒凋敝,請侯他年。 “不從,會得段宏啟,知義真得免,乃止。 十四年冬十月,詔進宋公爵為王,增十郡,建宋王府于京口。 自置相國以下官屬,加殊禮,進蕭太妃為太后,世子為太子。 先是,王以讖言云:昌明之後,尚有二帝。 使傳郎王韶之結帝左右,密謀弒帝。 帝既崩,乃稱遺詔,奉琅玡王德文即皇帝位,改元元熙,是為恭帝。 恭立一載,王欲受樣而又難於發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我首倡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 今年將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滿,非可久安。 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卿等以為何如?」群臣盛稱功德,莫喻其意。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朝祕史》》
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