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由閩將朱文進,弒主稱王,遣使入告,唐主璟斥他不道,拘住來使,擬發兵聲討。 群臣謂閩亂首禍,為王延政,應先討偽殷,方足代除亂本。 延政不過叛兄,未嘗弒主,唐臣所言不免偏見。 因將閩使遣歸,特派查文徽為江西安撫使,令覘建州虛實,再行進兵。 看官道閩中大亂,從何而起?小子在前文三十回中,已敘閩主曦酗亂情形,早見他不能久享。 唐主璟即位,曾貽閩主曦及殷主延政書,責他兄弟尋戈,有乖友愛。 曦覆書辯駁,引周公誅管蔡,及唐太宗殺建成、元吉事,作為比附,自護所短。 延政且駁斥唐主篡吳,負楊氏恩。 唐主怒起,便與兩國絶好,尤恨延政無禮,意圖報怨。 釋閩攻殷,伏機于此。 可巧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突然發難,再弒閩主,激成禍亂,於是全閩大擾,利歸南唐。 先是文進與連重遇,分統兩都,重遇弒昶立曦,入任閤門使,控鶴都歸魏從朗統帶,從朗亦朱、連黨羽,統軍未久,為曦所殺。 文進、重遇,未免兔死狐悲,陰生疑貳。 曦又召二人侍宴,酒興方酣,遽吟唐白居易詩云:「惟有人心相對間,咫尺之情不能料!」二人知曦示諷,忙起座下拜道:「臣子服事君父,怎敢再生他志?」曦微笑無言,二人佯為流涕,亦不聞慰答。 宴畢趨出,文進顧語重遇道:「主上忌我已深,毋遭毒手!」重遇應諾。 會曦後半氏,妒害尚妃。 俱見三十回。 密欲圖曦,改立子亞澄為閩主,遂使人告文進、重遇道:「主上將加害二公,如何是好?」夫主不可信,別人可信麼?二人聞言益懼,即密謀行弒。 適後父李真有疾,曦至真第問安,文進、重遇,暗囑拱宸馬步使錢達,掖曦上馬,乘便拉死。 侍從奔散,文進、重遇,擁兵至朝堂,率百官會議。 當由文進宣言道:「太祖皇帝,光啟閩國,已數十年,今子孫淫虐,荒墜厥緒,天厭王氏,應該擇賢嗣立,如有異議,罪在不赦!」大眾統是怕死,沒一人敢發一言。 重遇即介面道:「功高望重,無過朱公,今日應當推立了!」大眾又噤不發聲。 文進並不推讓,居然升殿,被服袞冕,南面坐著。 重遇率百官北面朝賀,再拜稱臣,草草成禮。 即由文進下令,悉收王氏宗族。 自太祖子延熹以下,少長共五十餘人,一體駢戮。 就是曦後李氏,曦子亞澄,也同時被殺。 李真聞變驚死,余官得過且過,樂得偷生。 惟諫議大夫鄭元弼,抗辭不屈,擬奔建州,為文進所害。 元弼雖死猶榮,不若曦後、曦子之死有餘辜。 文進自稱威武軍留後,權知閩國事。 葬閩主曦,號為景宗。 用重遇總掌六軍,兼禮部尚書判三司事,進樞密使鮑思潤同平章事,令羽林統軍使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左軍使程文緯為漳州刺史,汀州刺史許文稹,舉郡降文進,文進許為原官。 部署少定,因派人四出報告,且向晉奉表稱藩。 晉授文進為威武節度使,知閩國事。 獨殷主延政,倡議討逆,先遣統軍使吳成義,率兵擊閩,與戰不利。 再遣部將陳敬佺,領兵三千,屯尤溪及古田,盧進率兵二千屯長溪,作為援應。 泉州指揮使留從效,語同僚王忠順、董思安、張漢思道:「朱文進屠滅王氏,遣腹心分據諸州,我輩世受王氏恩,乃交臂事賊,一旦富沙王攻克福州,我輩且死有餘愧了!」王、董等也以為然,從效即召部下壯士,夜飲家中,酒酣與語道:「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我等討黃紹頗,我觀諸君狀貌,皆非貧賤士,何不乘此討賊?能從我言,富貴可圖,否則禍且立至了!」眾壯士不以為詐,踴躍效命,各出持白梃,逾垣入刺史署,擒住紹頗,剁作兩段。 從效入取州印,赴延政族子王繼勳宅中,請主軍府,自稱平賊統軍使,函紹頗首,遣兵馬使陳洪進勳詣建州。 延政立授繼勳為泉州刺史,從效、洪進為都指揮使。 漳州將陳謨,聞風起應,亦殺刺史程文緯,請王繼成權知州事。 繼成也是延政族子,與繼勳同居疏遠,所以文進篡位,王氏親族多死,惟二人幸全。 汀州刺史許文稹,又見風駛帆,奉表降殷。 朱文進聞三州生變,慌得手足無措,忙懸重賞募兵,得二萬人,令部下林守諒、李廷諤為將,往攻泉州,鉦鼓聲達百里。 殷主延政,也遣大將軍杜進,率兵二萬救泉州。 留從效得了援師,開城出戰,與杜進夾攻閩軍。 閩軍兵皆烏合,似鳥獸散,林守諒戰死,李廷諤被擒。 捷報飛達建州,延政因促吳成義,率戰艦千艘,速攻福州。 朱文進求救吳越,遣子弟為質,吳越尚未出師,殷軍已集城下。 那時唐主璟已從查文徽請,遣都虞侯邊鎬攻殷。 吳成義嚇迫閩人,反詐稱唐軍援己,閩人大恐。 朱文進無法可施,因遣同平章事李光準詣建州,賫獻國寶。 光準方行,部吏已有貳心。 南廊承旨林仁翰,密語徒眾道:「我輩世事王氏,今受制賊臣,倘富沙王到來,有何面目相見呢?」眾應聲道:「願聽公令!」仁翰便令眾被甲,徑趨連重遇第,重遇嚴兵自衛,由仁翰執槊直前,刺殺重遇,斬首示眾道:「富沙王將至,恐汝等要族滅了!現我已殺死重遇,去一逆黨,汝等何不亟取文進,贖罪圖功?」大眾聽到此言,一齊摩拳擦掌,闖入闕廷,饒你文進威焰薰天,至此變成一個獨夫,立被亂軍拖出,亂刀齊下,粉骨碎身!惡人終有惡報,世人何苦作惡!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代演義》
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