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赤膽忠心的文天祥,尚奔走汀、漳間,專想從江西進兵。 汀州守將黃去疾,已與吳浚叛宋降元,浚且至漳州遊說天祥。 天祥以大義相責,斬浚示眾,即引兵自梅州出江西,拔會昌,下雩都,又使趙時賞等分道取吉、贛諸縣,進圍贛州,自居興國縣調度。 廣東制置使張鎮孫復克廣州,張世傑奉帝昰至潮州,又還軍討蒲壽庚。 壽庚閉城自守,世傑傳檄諸路,攻取邵武軍。 陳文龍猶子名瓚,也舉兵殺林華,奪還興化。 又有淮人張德興、傅高,用宋景炎年號,舉民兵攻入黃州及壽昌軍,殺元宣慰使鄭鼎。 四川制置副使張珏,自合州進兵,規復瀘、涪諸州,一隅殘宋,大有勃興的氣象。 大約是迴光返照。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元諸王昔裡吉一譯作錫喇勒濟。 叛據北平,元主因調回南方諸將,改圖北方,殘宋因得乘隙進兵,略得各地。 嗣由元伯顏討平昔裡吉,乃更命塔出、呂師夔、李恆等,率步卒出大庾嶺,忙兀台、唆都、蒲壽庚及元帥劉深等,率舟師下海,合追二王。 李恆方遣兵援贛,自至興國縣襲擊天祥。 天祥不意恆兵猝至,與戰失利,往就永豐。 永豐守將鄒洬兵先潰,乃改趨方石嶺。 恆督兵追及,天祥部將鞏信、張日中皆戰死,余卒盡潰。 天祥妻歐陽氏,及二子佛生、環生,俱被元兵擄去。 天祥脫身急走,趙時賞坐著肩輿,在後徐行。 追兵問時賞姓名,時賞詭說姓文,遂為追兵所拘,天祥乃得與長子道生及杜滸、鄒洬等,乘騎奔循州。 李恆既拿住時賞,令俘卒審視,才知是假冒天祥。 時賞奮罵不屈,竟為所害。 恆送天祥妻子家屬至燕,二子病死道中。 元將唆都進援泉州,宋張世傑只好解圍,於是邵武復失,興化隨陷。 陳瓚為唆都所獲,轘裂畢命。 唆都再取漳州,轉至惠州,與呂師夔合軍趨廣州。 張鎮孫又以城降元,就是淮西的義民張德興,亦被元宣慰使昂吉兒攻殺,傅高變姓名出走,終遭捕戮。 黃州壽昌軍又陷,到了景炎三年,四川制置副使張珏,被元將不花、一作布哈。 汪良臣等,分道掩擊,合州失守,走至涪州,遇伏被執,解弓弦自經死。 滿盤失去。 各路宋師,倏起倏滅,單剩張世傑一軍,奉帝昰走淺灣,又遇元將劉深來襲,不得已趨避秀山,轉達井澳。 老天也助元為虐,陡起了一夜狂風,竟把帝昰坐舟,掀翻海灘,可憐沖齡孱主,溺入水中,經水手急忙救起,已是半死半活,好幾日不能出聲。 劉深又率元兵追襲,張世傑再奉碙入海,至七里洋,欲往占城,陳宜中託名招諭,先至占城達意,竟做了一去不還的壯士。 世傑更遷帝昰至碙州,帝昰疾尚未癒,禁不起東西簸蕩,出入洪波,急驚慢驚諸風症一併上身,兩眼一翻,嗚呼死了。 年僅十一,名目算作三年的小皇帝。 不堪卒讀。 群臣多欲散去,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道:「度宗皇帝一子尚存,何妨嗣立。 古人一成一旅,尚致中興,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尚有數萬。 天意若未絶宋,難道竟不可為國麼?」乃與眾人共立衛王昺,年方八歲。 適有黃龍現海中,因改元祥興,升碙州為翔龍縣。 楊太妃仍同聽政。 適都統凌震與轉運判官王道夫,復取廣州,張世傑遂擇得廣州外海的厓山,以為天險可恃,奉主移駐,遣士卒入山伐木,築行宮軍屋千餘間,造舟楫,製器械,忙碌了好幾月,即就厓山瘞葬帝昰,號為端宗,進陸秀夫為左丞相。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書大學章句,訓導嗣君。 其行似迂,其志可哀。 文天祥因母與弟均在惠州,復收集散卒,奉母攜弟,同出海豐,進次麗江浦,且上表厓山,自劾兵敗江西的罪狀。 詔加天祥少保銜,封信國公,張世傑為越國公。 可巧湖南制置使張烈良等,也起兵應厓山,雷、瓊、全、永,與潭州人民周隆、賀十二等,同時舉義,大群數萬,小群數千。 元主命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為副,再下閩、粵,一面促阿里海涯,速平湖、廣。 阿里海涯兼程至潭州,周隆、賀十二等不及防備,均被擒斬。 張烈良等逆戰皆死。 阿里海涯進略海南,招宋瓊州安撫趙與珞降。 與珞不從,率兵拒白沙口,偏偏州民作亂,執與珞降元,與珞被磔。 海南一帶,相率歸元。 李恆由梅嶺襲廣州,凌震、王道夫累戰皆敗,棄城奔厓山。 張弘范由海道進兵,襲擊漳、潮、惠三州。 適文天祥屯兵潮陽,與鄒洬、劉子俊等,剿海盜陳懿、劉興,興伏誅,懿遁走,竟以海舟導元兵入潮陽。 天祥率麾下走海豐,母與長子已遇疫皆亡,他尚始終為宋,心總不死,方至五坡嶺造飯,與眾共餐,突由元先鋒將張弘正,領兵追到,眾皆駭散,單剩天祥、劉子俊、鄒洬、杜滸等數人,盡為元兵拘住。 天祥吞腦子不死。 鄒洬自剄。 劉子俊冀免天祥,佯說天祥是假天祥,自雲是真天祥,彼此互爭一番,畢竟有人認識,子俊以欺誑被烹,杜滸憂憤不食,未幾身死。 弘正執天祥至潮陽,與弘范相見,左右叱天祥拜謁,天祥毅然不屈。 弘范欲覊縻天祥,親為解縛,待以客禮。 天祥一再請死,弘范不許,令處舟中。 凡天祥族屬被俘,概令還伴天祥。 天祥早具死念,因尚存一死灰復燃的希望,聊且在舟中寓着,滿腔忠憤,盡付詩歌。 後世有文信國專集,小子不及細述。 第3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