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珣因國蹙兵弱,防敵再至,因欲遷都汴京,為苟安計。 左丞相徒單鎰進諫道:「鑾輿一動,北路皆不守了。 今已講和,聚兵積粟,固守京都,乃是上策。 若恃遼東為根本,倚山負海,備禦一面,尚不失為中策。 若遷至汴京,四面受敵,恐真是無策呢。 」切要之言。 金主珣只是不從,徒單鎰憂鬱而亡。 金主珣遂命完顏承暉為都元帥,穆延盡忠為左丞,奉太子守忠留守中都,自率六宮啟行赴汴。 事為鐵木真所聞,竟憤憤道:「既與我和,還要遷都,是明明疑嫌未釋,不過藉著和議,作個緩兵的計策,我難道為他所欺麼?」遂大閲軍馬,再行南侵。 會值金乣軍乣即乣字,音糾,乣軍所收之軍也。 作亂,戕殺主帥索溫,一作索袞。 另推卓達等卓達一作卓多,一作斫答。 為帥,擊敗金都防兵,遣使至蒙古乞降。 鐵木真遂遣降將明安等出助卓達,會兵圍攻燕京。 金主珣聞燕京被圍,亟召太子守忠來汴。 守忠一行,燕人益懼,蒙古將木華黎,復分徇遼西,攻金北京,守將銀青,出戰敗還,為裨將完顏昔烈、高德玉等所戕,改推寅答虎為帥。 寅答虎是個沒用的傢伙,見蒙兵勢盛,當即出降。 遼西諸郡,聞風歸附,單剩了一座燕京城,就是銅澆鐵鑄,也是孤危萬分。 留守都元帥完顏承暉,因盡忠久在行陣,盡把兵權交付,自己得總攬大綱,飛書至汴,乞發援兵。 金主珣命左監軍永錫,率中山真定軍,左都監烏古論慶壽烏古論一作烏庫哩。 率大名軍,共約數萬,馳援燕京。 又命御史中丞李英主餉運,行省孛朮魯為後應。 孛朮魯一作富珠哩。 英赴大名,終日飲酒,蒙古兵竟來劫糧,英全然不覺,冒冒失失的到了霸州。 途中正遇蒙古兵,大刀闊斧的衝殺過來,把所有糧車,盡行奪去。 英尚是酒氣醺醺,似醒非醒,被蒙古兵殺到馬前,亂槍搠死。 餘眾悉斃。 慶壽、永錫聞糧已失去,如何行軍?當然遁歸。 自是燕都援絶,內外不通。 完顏承暉與盡忠會議死守,盡忠言語支吾,承暉自知必死,索性辭別家廟,自作遺表,付尚書省令史師安石,賫送至汴,大致論盡忠奸狀,並及平章政事左副元帥高琪,謀國不忠。 且自言不能保燕,死有餘辜,懇主上速任賢去邪,整軍經武,以保孱局等語。 一面盡出私財,分給家人,閤家統是號泣。 獨承暉神色泰然,仰藥以殉。 有此忠臣,也足為《金史》光。 盡忠決計南奔,束裝至通元門,忽見婦女擁雜,呼令挈逃。 盡忠瞧著,都是留住燕京的妃嬪,他卻出言相紿道:「我當先出,與諸妃啟途。 」諸妃嬪乃讓他出城,他帶著愛妾,攜着細軟物件,竟急奔而去,毫不返顧。 妃嬪等進退無路,正在惶急,被蒙古兵一擁殺入,老醜的死刀下,少壯的統被擄散,任情姦污去了。 燕都既陷,宮室被焚,府庫財寶,搜括殆盡。 金祖宗的神主,一古腦兒取擲坑中。 至金主得承暉遺表,但贈他為尚書令,兼廣平郡王,所有盡忠棄城的罪名,置諸不問,反令他為平章政事。 也與永濟一樣糊塗。 就是朮虎高琪亦任職如故。 蒙古兵進攻潼關,急切不能攻下,另由嵩山小路趨汝州,直赴汴京。 金急召花帽軍往阻,擊敗蒙古兵前隊,蒙古兵乃還。 金主因敵兵已退,特遣仆散安貞統領花帽軍,往平山東。 山東自楊安兒作亂,群盜響應,勢甚猖獗。 回應上文。 安兒少無賴,以鬻馬鞍為業,市人呼為楊鞍兒,他即自稱為安兒。 安兒有妹年約二十,膂力絶倫,能在馬上舞雙刀,人莫敢敵。 以此兄妹二人,招募徒眾,結寨自固,號為楊家堡。 金行山東省事完顏霆遣使招撫,任安兒為防禦使。 及蒙古兵薄燕都,金人募軍往援,令唐括合打一作唐古哈達。 為都統,安兒為副,軍至鷄鳴山,安兒亡歸,攻劫州縣,殺掠官吏。 適濰州北海人李全,起自農家,鋭頭蜂目,頗善騎射,能運鐵槍,人號為李鐵槍,也招集無賴子弟,出沒淄、青二州,寇掠州郡。 徒黨皆紅衣衲襖以為識,因有紅襖賊的名目。 沿途所經,各村堡無不畏懼,各載牛酒往迎,期免抄掠。 獨楊家堡稱霸一方,與李全分張盜幟,兩不相容。 李全徑至楊家堡決鬥,賭個強弱,安兒即帶同徒眾,出堡交鋒。 全大呼道:「你我統算好漢,還是兩人自行廝殺,我輸與你,我便讓你為霸王,你輸與我,須要讓我。 」安兒道:「我豈懼你,便和你戰三百合。 」言已,即掄刀出陣,與李全對殺。 兩邊徒眾,各退後作壁上觀。 二人戰到四五十合,安兒刀法漸亂,几乎招架不住,忽後面有人嬌聲呼道:「哥哥少歇!我來了。 」全溜眼一瞧,乃是一個紅顏女子,挺着雙刀,直奔前來。 他即用槍架住安兒的刀,抗聲道:「我有言在前,一個對一個廝殺,你為什麼請出幫手來?」安兒道:「你果是好漢,贏得我妹子手中刀,那時我才服你。 」全便道:「你且退去,我便與你妹子爭個輸贏。 」安兒就退後數步,讓妹子搶前角鬥。 一男一女,你槍我刀,大戰了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全暗暗喝采,復抖擻精神,與她酣戰,大約又是五六十合,仍然勝負不分。 安兒恐妹子有失,便呼道:「李全!你可愧服否?」全應聲道:「不服不服。 」安兒道:「今日天晚,明日再戰,可好麼?」全答道:「我便讓你等多活一夜罷!」言畢,彼此退回。 第2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