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西夏主趙德明,既臣事宋朝,復臣事契丹,還算安分守己,事大盡禮。 會六谷酋長巴喇濟,為異族所戕,應二十二回。 部眾擁立巴喇濟弟斯榜多為首領,斯榜多一譯作斯鐸督。 宋廷續授他為朔方節度使。 斯榜多未洽眾望,或多散歸吐蕃部。 吐蕃本西域強國,唐時與回紇國屢寇邊疆,後來兩國自相侵伐,同就衰微。 宋興,兩部酋先後入貢,真宗時,吐蕃部酋唃廝羅,一譯作罝勒斯賚。 上表宋廷,請伐西夏,廷議以夏主德明,尚稱恭謹,不許吐蕃往侵。 唃廝羅竟入窺關中,知秦州曹瑋,請兵預防。 果然唃廝羅來寇伏羌寨,被曹瑋率兵掩擊,大敗而還。 唃廝羅自知勢蹙,悔懼乞降。 宋授唃廝羅為寧遠大將軍,兼愛州團練使。 夏主德明,有子元昊,性極雄毅,兼多智略,常欲併吞回鶻、即回紇。 吐蕃諸部,稱霸西陲。 嗣竟引兵襲破回鶻,奪據甘州,德明嘉他有功,立為太子。 元昊且勸父叛宋,德明不從,且戒元昊道:「自我父以來,連歲用兵,疲敝不堪,近三十年間,稱臣中國,累沐錦衣,中國可算厚待我了,此恩怎可辜負?」元昊咈然道:「衣毳氈,事畜牧,乃我蕃族特性,丈夫子生為英雄,非王即霸,奈何羡這錦衣,甘作宋朝奴隷呢?」也是石勒一流人物。 既而德明病死,元昊襲位,宋遣工部郎中楊吉,冊元昊襲封西平王,並授定難軍節度,夏、銀、綏、靜、宥等州觀察,及處置押蕃落使,元昊還算拜受。 契丹亦遣使冊元昊為夏國王。 元昊圓面高準,身長五尺有餘,善騎射,通蕃漢文字,登位後大改制度,部署兵行,隱欲與宋為難。 仁宗景祐元年,竟引兵入寇環慶,殺掠居民。 慶州柔遠寨蕃部都巡檢嵬通,嵬一譯作威。 乘夏兵炮颺,尾後襲擊,攻破後橋諸堡。 元昊反藉口報仇,驅兵復出,緣邊都巡檢楊遵,與柔遠寨押監盧訓,領兵七百人,前往備禦,哪禁得夏兵大至,被殺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環慶都監齊宗矩,與寧州都監王文等,未知敗耗,只去援應盧訓。 行次節義峰,驟聞胡哨亂鳴,夏兵已漫山遍野而來,宗矩不及退避,挺身與戰,力竭被擒,王文等逃還。 既而元昊放歸宗矩,只說是雙方誤會,無故興兵,現願彼此約束云云。 仁宗尚欲覊縻,頒詔慰撫,且令他兼官中書令。 元昊狡詐,酷肖乃祖,仁宗姑息,亦與太宗相同,彼此可謂善繩祖武。 元昊佯為聽命,暗遣部將蘇奴兒,一譯作蘇木諾爾。 率兵二萬五千人,往攻吐蕃,被唃廝羅誘入險地,四面圍住,差不多把夏兵殺光,連蘇奴兒也活擒了去。 元昊聞報大怒,復領眾攻陷貓牛城,轉圍宗哥、帶星嶺諸城。 唃廝羅復遣部將安子羅,截擊元昊歸路。 元昊晝夜角戰,殺到好幾十日,方將子羅擊退,移眾往攻臨湟。 唃廝羅堅壁不戰,待元昊渡河,卻用精騎殺出。 夏兵猝不及防,多半溺死,元昊遁歸。 唃廝羅報捷宋都,有詔擢他為保順軍留後。 既而元昊轉侵回鶻,奪據瓜、沙、肅諸州,疆宇日拓,氣勢愈張。 可巧華州有二書生。 一姓張,一姓吳,屢試被黜,往游塞外,聞元昊威振西陲,頗思干進,因相偕至靈州,即夏都,見二十二回。 入酒家豪飲,索筆書壁道:「張元、吳昊到此。 」尋被邏卒拘住,見元昊,元昊怒責道:「入國問諱,你兩人既入我都門,難道不知避諱麼?」張、吳二人齊聲道:「姓尚不理會,卻理會這名字,未免本末倒置了。 」原來元昊尚用宋朝賜姓,舍李為趙,所以二人乘機進言。 果然元昊竦然起敬,親自下堂,替他解縛,延入賜坐,詢及國事。 兩人抵掌高談,指陳形勢,所有西夏立國規模,寇宋計畫,一古腦兒傾倒出來。 元昊喜出望外,遂改靈州為興州,號西平府為興慶府,阻河帶山,負嵎自固,居然築壇受朝,自稱皇帝,國號大夏,稱為天授元年,設十六司總理庶務,置十二監軍司,派部酋分軍管轄。 軍兵總得五十餘萬,四面扼守,自製蕃書,形體方正,頗類八分,教國人紀事。 遣使詣五台山供佛寶,欲窺河東道路,與諸豪歃血為誓,約先攻延,擬由靖德、塞門寨、赤城路三道併入。 叔父山遇,勸勿叛宋,元昊不聽,山遇挈妻子內降。 不意知延州郭勸,反將山遇拿住,押還元昊,彷彿唐季之執還悉怛謀。 元昊即將他殺死,決意寇宋,先遣使上表宋廷,詞云: 臣祖宗本出帝冑,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 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 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臨河五郡,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肩而克。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 真王之號,夙感於頒宣,尺土之封,顯蒙于割裂。 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 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伏。 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幅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於是再讓靡遑,群集又迫。 事不得已,顯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始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年號天授。 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號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 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地久天長,永鎮邊方之患。 至誠瀝懇,仰俟帝俞,謹遣使臣奉表以聞!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