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蔡齊,入白相臣道:「皇上春秋已富,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已嫌太晚,尚可使母后相繼稱制麼?」呂夷簡等終未敢決,適八大王元儼入宮臨喪,聞知此事,竟朗聲道:「太后是帝母名號,劉太后已是勉強,尚欲立楊太后嗎?」夷簡等面面相覷,連仁宗都驚疑起來。 元儼道:「治天下莫大於孝,皇上臨禦十餘年,連本生母尚未知曉,這也是我輩臣子,未能盡職呢。 」得此一言,足為宸妃吐氣。 仁宗越加驚詫,便問元儼道:「皇叔所言,令朕不解。 」元儼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劉、楊二後,不過代育。 」仁宗不俟說畢,便道:「叔父何不早言?」元儼道:「先帝在日,劉後已經用事,至陛下登基,四凶當道,內蒙外蔽,劉後又諱莫如深,不准宮廷泄漏此事。 臣早思舉發,只恐一經出口,譴臣尚不足惜,且恐有礙皇躬,並及宸妃。 臣十年以來,杜門養晦,不預朝謁,正欲為今日一明此事,諒舉朝大臣,亦與臣同一觀念。 可憐宸妃誕生陛下,終身莫訴,就是當日薨逝,尚且生死不明,人言藉藉呢。 」《宋史·李宸妃傳》,燕王入白仁宗陛下為宸妃所生。 又《宗室諸王列傳》,德昭、元儼各封燕王,是時當為元儼無疑。 俗小說中,乃說宸妃被逐,由包拯訪聞,後來迎妃還宮,劉後自盡,至有斷太后打黃袍諸戲劇,種種妄誕,誣古實甚。 仁宗聞言,忍不住淚眥熒熒,復顧問夷簡道:「這事可真麼?」夷簡答道:「陛下確係宸妃誕生,劉太后與楊太妃,共同撫育,視若己子,宸妃薨逝,實由正命,臣卻曉明底細,今日非八大王說明,臣亦當待時舉發呢。 」夷簡亦多狡詐,故摹擬口吻,適肖生平。 仁宗至此,竟大聲悲號,即欲赴宸妃殯所,親視遺骸。 夷簡復奏道:「陛下應先顧公義,後及私恩。 且劉太后與楊太妃,撫養聖躬,恩勤備至,陛下亦當仰報哩。 」仁宗只是哀慟,不發一言。 元儼語夷簡道:「楊太妃若尊為太后,李宸妃更宜尊為太后了。 」夷簡乃轉白仁宗,仁宗略略點首,當即議定楊太妃尊為太后,刪去同議軍國事一語。 李宸妃亦追尊為太后,謚曰章懿。 一面為劉太后治喪,一面連日下詔,責躬罪己,語極沉痛。 既而仁宗幸洪福寺,祭告宸妃,並易梓宮,但見妃面色如生,冠服與皇后相等,水銀之效。 乃稍稍心慰。 還宮後私自嘆息道:「人言究不可盡信呢。 」自是待劉氏如故。 劉美一家,應感謝夷簡不置。 惟召還宋綬、范仲淹,放黜內侍羅崇勛、江德明,罷修寺觀,裁抑僥倖,中外稱頌新政,有口皆碑。 呂夷簡揣摩時事,條陳八議:一議正朝綱。 二議塞邪徑。 三議禁貨賂。 四議辨佞壬。 五議絶女謁。 六議疏近習。 七議罷力役。 八議節冗費。 說得肫誠懇切,語語動人。 仁宗大為感動,遂召夷簡入商,擬將張耆即張旻改名。 夏竦、范雍、晏殊等盡行罷職。 惟姜遵已歿,不在話下。 夷簡自然如旨。 越日復入朝押班,但聽黃門宣詔,除張耆等依次免職外,着末又有數語云:「同平章事呂夷簡,着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這數語似天上迅雷,不及掩耳,驚得夷簡似醉似痴,不知為何事許旨,致遭此譴?一時不及問明,只好領旨告退。 還第後四處探聽,無從偵悉,嗣托內侍副都知閻文應密查,方知事出郭後,不覺憤恨異常。 看官欲究明此事原因,由小子補敘郭後歷史,以便先後貫通。 郭後為平盧節度使郭崇孫女,與石州推官張堯封女,先後入宮。 堯封即堯佐弟。 天聖二年,擬冊立皇后,仁宗因張女秀慧,欲選正中宮,劉太后不以為然,乃改立郭後。 後雖得立,不甚見親。 這次偏冤冤相湊,由仁宗步入中宮,與郭後談及夷簡忠誠,並言把從前諂附太后諸人,一併罷斥。 郭後本未與夷簡有嫌,獨隨口相答道:「夷簡何嘗不附太后,不過機巧過人,善能應對,所以得瞞過一時呢。 」卻是真話。 仁宗聽了,不覺也動疑起來,因不令中書草制,竟手詔罷免夷簡,復召李迪入相,用王隨參知政事,李咨為樞密副使,王德用僉書樞密院事。 第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