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徑可達。 〕其下有蒲江,過嶺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櫓舡可達錦田其人以所摘新茗為獻。 乃仍返斜岩。 中道過永福故址,見其南溪甚急,雖西下瀟江,而東北南三而皆予所經,未睹來處,乃溯流尋之。 則故址之左,石崖倒懸,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甚深,不能入也。 過馬蹄石,見嶺北水北流,憶昨過聖殿西嶺,見嶺南水南流,疑其水俱會而東去,因東趨簫韶北麓,見其水又西注者,始知此塢四面之水俱無從出,而楊梅下洞之流為爛泥河者,即此眾水之沁地而入者也。 兩嶺之間,中有釜底凹向,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塢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終不蓄。 桑園葉樹千株,蠶者各赴采,乃天生而無禁者。 是日仍觀瀑炙薪于岩中,而云氣漸開,神為之爽。 因念余于此洞有緣,一停數日,而此中所歷諸洞,亦不可無殿最順序,因按列書之為永南洞目。 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蓮花洞第三,江華;獅岩第四,江華;朝陽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嶺側岩第七,江華;玉琯岩第八,九疑;華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嶺水洞第十,道州;飛龍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華。 此外尚有經而不勝書,勝而不及到者,不罄附於此。 二十八日五鼓,飯而候明。 仍過玉琯南覓導者。 其人始起炊飯,已乃肩火具前行。 即從東上楊子嶺,二里登嶺,上即有石,人立而起,獸蹲而龍蝘yǎn同「偃」,即仰面而臥,其上皆盤突。 從嶺上東南行坳中,地名茅窩。 三里,皆奇石也。 下深窩,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搗入岩洞,墜巨石而下,深不可測,是名九龜進岩,以窩中九山如龜,其水皆向岩而趨也。 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 又東南二里,越一嶺,為蟠龍峒水口。 峒進東尚深,內俱高山瑤。 又登嶺一里,為清水潭。 嶺側有潭,水甚澄澈。 〔其東下嶺,韭菜原道也。 〕又東南二里,渡牛頭江。 江水東自紫金原來,江兩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艱,時以流賊出沒,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橫截崖道,上下俱從樹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騎而逾其脊。 渡江即東南上半邊山,其東北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即藍山縣治矣。 其西南高山為空寮原,再南為香爐山。 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巔,下至山麓,若懸帛然,土人謂之「白綿」。 香爐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亞於三分石,頂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面三丈餘,疑即《志》所稱天湖也。 第《志》謂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頂為異,若山麓則無之。 由〔半邊〕山上行五里,稍下為狗矢窩。 於是覆上,屢度山脊,狹若板築,屢踄山頂,下少上多,共東南五里而出鰲頭山。 先是積霧不開,即半邊、鰲頭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輒現。 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 頃之而濃雲忽開,瞥然閃影于高峰之頂,〔與江山縣江郎山相似。 一為浙源,一為瀟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懸萬峰絶頂為異耳。 〕半邊、鰲頭二山,其東北與紫金夾而為牛頭江,西南與空寮〔香爐〕夾而為瀟源江,即三分石水。 此乃兩水中之脊也。 二水合于玉琯東南,西下魯觀與蒲江合,始勝如葉之舟而出大洋焉。 由鰲頭東沿嶺半行,二里始下。 三里下至爛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 由爛泥河東五里逾嶺,嶺側小路為冷水坳,盜之內藪也。 下嶺三里為高梁原,乃藍山西境,亦盜之內藪也。 此嶺乃藍山、寧遠分界,在三分石之東,水亦隨之。 〔余往三分石,下爛泥河,〕於是與高梁原分道。 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嶺,山花紅紫鬥色,自鰲頭山始見山鵑藍花。 至是又有紫花二種,一種大,花如山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艷色可愛。 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大如盤。 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 山木干霄。 此中山木甚大,有獨木最貴,而楠木次之。 又有壽木,葉扁如側柏,亦柏之類也。 巨者圍四、五人,高數十丈。 瀟源水側渡河處倒橫一楠,大齊人眉,長三十步不止。 聞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豈其遺材耶! 上下共五里而抵瀟源水。 其水東南從三分石來,至此西去,而經香爐山之東北以出魯觀者。 乃絶流南渡,即上三分嶺麓。 其嶺峻削不容足,細徑伏深箐jīng細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兩手輓之以移足。 其時箐因夙霧淋漓,既不能矯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資之為垂空之繘jú練汲水之竹繩,則甚有功焉。 如是八里,始漸平。 又南行嶺上二里。 時夙霧仍翳,望頂莫辨,而晚色漸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 山高無水,有火難炊。 命導者砍大木積而焚之,因箐為茵,為火為幃,為度宵計。 既瞑,吼風大作,卷火星飛舞空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數丈,始以為奇觀。 既而霧隨風陣,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幸火威猛烈,足以敵之。 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二十九日天漸明,雨亦漸霽。 仰見三分〔石〕,露影在指顧間,輒忍饑沖濕箐而南。 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 第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