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生喜云:「郎君好氣象,必為擎天柱人也。 」酒罷,汪氏辭去。 包公自在莊上讀書,不覺二年。 正是:窗下三冬經史足,胸中義理已精通。 一日,包公聞說朝廷開科取士,便辭董先生回家見嫂,道知要去赴科取試。 汪氏歡喜,即打點盤纏,與叔起行。 次日,包公先出廳上,道知父母,要去東京取試。 當彼父母頗知其在南莊讀書,汪氏為之支持,得就乎學,及聞其要去赴試,父母二哥齊笑其痴,亦不管他。 包公徑來拜知嫂嫂,吩咐畢,挑上行李,望東京進發。 是時正遇三月天氣,風和日暖,恰好前行。 常言:雁飛不到處,人被利名牽。 話說包公獨自一個,于路上曉行夜住,饑餐渴飲,又是數日。 忽一日貪行幾里路,天色將晚,前後無店舍。 正在無奈處,抬頭見一座古廟,包公進入廊下,看牌額,乃東嶽聖帝之祠。 幾年荒廢,人跡罕到。 包公只得在神案高處放下行李,取出乾糧食幾口。 日裡行得辛苦,就枕而困。 將近三更時候,包公朦朧中見一判官,持簿入來,監候使者問云:「今年狀元是何處人?」判官說:「第一名是淮西廬州人,第二名是西京漢上人,第三名是福建人。 」使者又問:「淮西有九州四十縣,不知狀元名誰?」判官答云:「是廬州合肥縣小包村包十萬家第三個兒子,名文拯,該他得狀元。 」判官道罷復出。 天色漸明,包公記在心下,起來挑了行李進發。 不則一日,來到東京城。 包公抬頭一看,果是個好去處:人物富貴,甲第相連。 曾聞道,東京城裡有三十六條花柳巷,二十四座管弦樓,果不虛矣。 稱賞不足,未幾日色沉西,欲去尋覓個店舍安身,各處已閉上房門。 包公怨無宿處,在汴河橋上嘆氣兩三聲,一時驚動本處城隍,即叫使者吩咐云:「上界文曲星來東京求官,無人收留,你可引去煙花巷張行首家宿歇。 」使者領旨,即忙來橋上,見包公正在憂悶間。 使者近前云:「秀才,今晚莫是無安歇處?可隨吾來着,有個所在與你安歇。 」包公見說,徑隨使者來到張行首門口,叫聲「開門」。 有小二出來,已不見了使者,只有三郎立在門口。 小二引進去見張行首,因留他歇。 問是何處人氏,三郎答云:「小可乃廬州合肥縣離城十八里小包村,父親包十萬之第三子,表字包文拯是也。 因來京考試,日晚無投宿處,特奔賢姐宅上,權宿一宵,明日重謝。 」張行首聞說,不覺淚下,云:「原來是鄉裡。 」三郎云:「賢姐是何處人?」行首云:「我是縣南張大郎親女,因為正月上元看紅燈,行至九師橋,失了夥伴,被人帶到東京,落在風塵,今將三四年矣。 若郎君不嫌,今宵願結為姊弟相叫。 」三郎便問:「賢姐今年幾歲?」張行首答云:「三十歲。 」三郎云:「你長我十歲,當拜汝為姊。 」二人于燈前結拜。 整上盤饌,席中各訴款曲,夜深方散。 三郎于樓舍安歇。 次日侵早,張行首着小侍女請三郎入廳上相見。 茶湯畢,行首云:「目今東京士子未齊,三郎可在東邊淨房讀書,侯在開試院日,則去取試未遲。 」三郎云:「賢姐言之有理。 」即日收拾淨房一間,與包公讀書。 每日茶湯着侍女送與,十分相敬。 不覺一月光景,侍女來見張行首,道云:「這幾時,包秀才書也不讀,只是眉頭不展,臉帶憂容,未知因甚事。 」行首聽說,即着侍女請過三郎,差別其煩惱之由:「莫是我家款待不周?」三郎答云:「蒙賢姐恩愛,實無以報,近日在書館中不覺思起家鄉,況我功名未知如何,以此憂悶,非為款待之意。 」行首聽罷乃云:「偏你思量家鄉,而我不念故里?出來之人沒奈何耳。 你若思家下不置,可修書一封,汴河橋上不時有人轉淮西,可寄與之回去,便如親至家鄉一般,何必重思念也。 」三郎依其言,即修下家書,緘封了畢,次日到橋上等人寄去。 一霎時間,忽遇個人,似承着模樣,來得如風送行雲般緊。 三郎問云:「君是何處客官?」來人答道:「要往合肥公幹。 」三郎云:「君既往合肥,是在下所屬,煩君寄書一封,轉達包家莊為幸。 」其人領諾,即接卻書,不辭直去,好似流星趕月而行。 三郎正待回去,忽于橋側拾得一封書,類道家符牒樣式,乃暗思:「此必來客去得慌忙,失落此一封書,彼尋不見必復來取,可坐此,待他來時,可付還之。 」 卻說那來客原是玉皇所遣,在東京城隍處下公文的。 來到廟前,不見文牒,慌問守門神千里眼、順風耳:「這公文從哪裡失落?」二神告之云:「乃是爾代順帶家書白衣秀才拾得,今在橋上等你,可火速取來。 」使者聽罷,徑回橋上,見三郎便拜。 三郎忙扶起道:「君適去得恁緊,復回拜我,有何見議?」使者云:「誤失了一道文牒,是君拾得,乞還我而去。 」 包公云:「果是我拾得,若肯開與小生看是內中說甚事,便將還你。 」使者云:「此文牒不可拆開看,恐漏泄天機,得罪不便,乃上帝送與城隍處開的。 」包公聽罷說是上帝來的文牒,堅意要看,云:「不肯開看,難以還汝。 」使者沒奈何,只得拆開封頭與看。 內中不說別事,單寫今年狀元、榜眼、探花之姓名也。 包公看見他名是狀元,不勝歡喜。 按:國史本傳包公乃是天聖五年進士,此說是狀元,小說之記也。 付還天使而去不題。 第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包公傳》
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