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院公道:「因為思母啼哭,領出買糕與他吃,逃得性命。 」包公問:「師馬都何在?」張院公道:「他侵早來告狀,並無消息。 」包公知其故,便着張院公去西牢看驗死屍,張院公看見是師馬都,放聲大哭。 包公沉吟半晌,即令備馬到城隍廟來,當神祝道:「限今夜三更,要放師馬都還魂。 」祝罷而回。 也是師馬都命不該死,果是三更復甦。 次日,獄卒報知包公,喚出廳前問之,帥馬都哭訴被孫文儀打死情由,包公吩咐只在府裡伺候。 思量要賺趙王來東京,心生一計,詐病在床,不出堂數日。 那日,仁宗知道了,即差禦院醫百來診視。 李夫人道:「大尹病得昏沉,怕生人氣,免見罷。 」醫官道:「可將金針插在臂膊上,我在外面診視,即知其症。 」夫人將針插在屏風上,醫官診之,脈全不動,急離府奏知去了。 包公與夫人議道:「我便詐死了,待聖上問我臨死時曾有甚事吩咐,只道:“惟薦西京趙王為官清正,可任開封府之職。 」次日,夫人將印綬入朝,哭奏其事,文武盡皆嘆息。 仁宗道:「既臨死時薦禦弟可任開封府之職,當遣使臣前往迎取趙王。 」一面降敕差韓、王二大臣禦祭包大尹。 是時使命領敕旨前往河南,進趙王府宣讀聖旨已畢,趙王聽了,甚是歡喜,即點起船隻,收拾上任。 不覺數日,到東京入朝。 仁宗道:「包文拯臨死薦汝,今朕重封官職,照依他的行事。 」趙王謝恩而出。 次日,與孫文儀擺列鑾駕,十分整齊,進開封府上任。 行過南街,百姓懼怕,各各關門。 趙王在馬上發怒道:「汝這百姓好沒道理,今隨我來的牌軍在路上日久,欠缺盤纏,人家各要出綾錦一匹。 」家家戶戶搶奪一空。 趙王到府,看見堂上立着長幡。 左右稟道:「是包大尹棺木尚未出殯。 」趙王怒道:「我選吉日上任,如何不出殯?」 張龍、趙虎報與包公,包公吩咐二人準備刑具伺候,乃令夫人出堂見趙王說知,尚有半個月方出殯。 趙王聽了,怒罵包夫人不識方便。 罵未絶口,旁邊轉過包公,大喝一聲:「認得包黑子否?」趙王愕然。 包公即喚過張龍、趙虎,將府門關上,把趙王拿下,監于西牢,孫文儀監于東牢。 次日昇堂,將棺木抬出焚了,東西牢取出趙王、孫文儀兩個跪在階下,兩邊列着二十四名趨避——疾步快走以求躲避。 無情漢,將出三十六般法物,掛起聖旨牌,當廳取過師馬都來證,將狀念與趙王聽了。 趙王尚不肯招,包公喝令極刑拷問,趙王受刑不過,只得招出謀奪劉都賽殺害師家滿門情由。 次及孫文儀,亦難抵諱,招出打死師馬都情弊。 包公疊成文案,擬定罪名,親領劊子手押出趙王、孫文儀到法場處斬。 次日,上朝奏知,仁宗撫慰之道:「朕聞卿死,憂悶累日。 今知卿蓋為此事詐死,禦弟及孫文儀擬罪允當,朕何疑焉。 」包公既退,發遣師馬都寧家;劉都賽仍轉師家守服;將趙王家屬發遣為民,金銀器物,一半入庫,一半給賞張院公,以其有義能報主冤也。 十二 劉義子冒功成駙馬 崔長者赴京辨真偽 話說登州管下一個地名市頭鎮,居民稠密,人家並靠河岸築室。 為惡者多,行善者少。 惟有鎮東崔長者好善佈施,不與人爭。 娶妻張氏,性情溫柔,治家勤儉。 所生一子名崔慶,年十八歲,聰明穎達,父母惜如掌上之珠。 忽一日有個老僧來家抄化道:「貧僧是五台山雲遊僧家,聞府中長者好善,特來化齋飯一餐。 」崔長者整衣冠出,延那僧人入中堂坐定,崔長者納頭便拜道:「有失款迎,萬勿見罪。 」那僧人連忙扶起道:「貧僧不識進退,特候員外見一面。 」長者大悅,便令作齋款待僧人,極其豐厚。 長者席上問其所來,僧人答以:「雲遊到此,要見員外有一事稟知。 」長者舉手請道:「上人若要化緣或化齋,老拙不敢推阻。 」僧人道:「足見長者善心。 貧僧不為化緣而來。 即日本處當有洪水之災,員外可預備船隻伺候走路。 敬以此事告知,余無所言。 」長者聽罷,連連應諾。 便問道:「洪水之災何時當見?」 僧人道:「但見東街寶積坊下那石獅子眼中流血,便要收拾走路。 」長者道:「既有此大災,當與鄉裡說知。 」僧人道:「你鄉皆為惡之徒,豈信此言;就是長音信我逃得此難,亦不免有苦厄累及。 」長者問道:「苦厄能喪命否?」僧人道:「無妨。 將紙筆來,我寫幾句與長者牢記之。 」天行洪水浪滔滔,遇物相援報亦饒;只有人來休顧問,恩成冤債苦監牢。 長者看了不解其意。 僧人道:「後當知之。 」齋罷辭去,長音取過十兩花銀相贈。 和尚道:「貧僧雲遊之人,縱有銀兩亦無用處。 」竟不受而去。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包公案》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