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平,而日兵來不已。 其公使大鳥圭介率兵四百人先入王京,後隊繼至,從仁川登岸約八千餘人,皆赴王京。 朝鮮驚愕,止之不可。 中國以朝亂既平,約日本撤兵,而日人要改朝鮮內政。 其外部照會駐日使臣,約兩國各簡大臣至朝,代其更革。 鳳藻覆文謂:「整頓內治,任朝鮮自為之,即我中國不原幹預。 且貴國既認朝鮮為自主之國,豈能預其內政?至彼此撤兵,中東和約早已訂有專條,今可不必再議。 」而日人持之甚堅。 時日兵皆據王京要害,中國屯牙山兵甚單。 世凱屢電請兵,鴻章始終欲據條約要日撤兵,恐增兵益為藉口。 英、俄各國使臣居間調停,皆無成議。 鴻章欲以賠款息兵,而日索銀三百萬兩,朝論大譁,於是和戰無定計,而日本已以兵劫朝鮮。 日使大鳥圭介首責朝鮮獨立。 六月,圭介要以五事:一,舉能員;二,制國用;三,改法律;四,改兵制;五,興學校。 朝鮮為設校正,示聽命。 十四日,朝鮮照會日使,先撤兵,徐議改政,不許。 復責其謝絶為中國籓屬。 朝鮮以久事中國,不欲棄前盟,駐京日使照會總署文略謂:「朝鮮之亂,在內治不修。 若中、日兩國合力同心,代為酌辦,事莫有善於此者。 萬不料中國悉置不講,但日請我國退兵。 兩國若啟爭端,實惟中國執其咎。 」遂遍佈水雷漢江口,以兵塞王京諸門。 十七日,袁世凱赴仁川登輪迴國。 二十一日,大鳥圭介率兵入朝鮮王宮,殺衛兵,遂劫國王李熙,令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 矯王令流閔泳駿等於惡島,凡朝臣不親附者逐之。 事無钜細,皆決於日人。 二十二日,鴻章電令牙山速備戰守,乃奏請以大同鎮總兵衛汝貴率盛軍十三營發天津,盛京副都統豐伸阿統盛京軍發奉天,提督馬玉昆統毅軍發旅順,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奉軍發奉天。 四大軍奉朝命出師,慮海道梗,乃議盡由陸路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朝鮮。 時牙山兵孤懸,不得四大軍消息,而距牙山東北五十里成歡驛為自王京南來大道,且南通公州。 士成請於志超,往扼守,遂率武毅副中營、老前營及練軍右營於二十四日移駐成歡。 鴻章租英商高升輪載北塘防軍兩營,輔以操江運船,載械援牙山,兵輪三艘翼之而東。 而師期預泄,遂為所截,三輪逃回威海,操江懸白旂任掠去。 日艦吉野、浪速以魚雷擊高升,沉之,兩營殲焉。 是日牙山軍聞之,知援絶,而日人大隊已逼。 士成請援於志超,二十六日,志超馳至,迎戰失利。 二十七日,日兵踞成歡,以砲擊我軍,勢不支,遂敗。 志超已棄公州遁,士成追及之,合軍北走,繞王京之東,循清鎮州、忠州、槐山、興塘、涉漢江,經堤川、原州、橫川、狼川、金化、平康、伊川、遂安、祥源,渡大同江至平壤,與大軍合,匝月始達。 七月初一日,諭曰:「朝鮮為我大清籓屏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共知。 近十年其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勘定,並派員駐紮其國都城,隨時保護。 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國王請兵援剿,陳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 乃日人無故添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 我朝撫綏籓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系屬與國,更無以重兵強令革政之理。 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 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 詎行至中途,突有敵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砲轟擊,傷我運船,殊非意料所及。 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釁開自彼,公論昭然。 用特佈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勢難再與姑容。 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蓋中國至是始宣戰也。 是時中國軍並屯平壤為固守計。 八月初,日兵既逼,諸將分劃守界。 城北面左寶貴所部奉軍、豐伸阿之盛軍、江自康之仁字兩營守之,城西面葉志超所部蘆防軍守之,城南面迤西南隅衛汝貴之盛軍守之,城東面大同江東岸馬玉昆之毅軍守之,復以左寶貴部分統聶桂林策應東南兩面,志超駐城中調度,寶貴駐城北山頂守玄武門,諸將各以守界方位駐城外。 十六日,日兵分道來撲,巨砲逼攻,各壘相繼潰,城遂陷,寶貴力戰中砲死。 志超率諸將北走,軍儲器械、公牘密電盡委之以去。 聶士成以安州山川險峻,宜固守,志超不聽,奔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止焉。 自是朝鮮境內無一華兵,朝事不可問矣。 二十一年三月,馬關條約成,其第一款中國確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獨立自主之國,凡前此貢獻等典禮皆廢之。 蓋自崇德二年李倧歸附,朝鮮為清屬國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為獨立自主國雲。 琉球,在福建泉州府東海中。 先是明季琉球國王尚賢遣使金應元請封,會道阻,留閩中。 清順治三年,福建平,使者與通事謝必振等至江寧,投經略洪承疇,送至京,禮官言前朝敕印未繳,未便受封。 四年,賜其使衣帽布帛遣歸。 是年,尚賢卒,弟尚質自稱世子,遣使奉表歸誠。 十年,遣使來貢。 明年,再遣貢使,兼繳前朝敕印,請封,允之。 詔曰:「帝王祗德底治,協於上下,靈承於天,薄海通道,罔不率俾,為籓屏臣。 朕懋纘鴻緒,奄有中夏,聲教所綏,無間遐邇,雖炎方荒略,不忍遺棄。 爾琉球國粵在南徼,乃世子尚質達時識勢,祗奉明綸,即令王舅馬宗毅等獻方物,稟正朔,抒誠進表,繳上舊詔敕印。 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官張學禮、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賫捧詔印,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 爾國官僚及爾氓庶,尚其輔乃王,飭乃侯度,協抒乃忠藎,慎乂厥職,以凝休祉,綿於奕世。 故茲詔示,鹹使聞知。 賜王印一、緞幣三十匹,妃緞幣二十匹;並頒定貢期,二年一貢,進貢人數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許正副使二員、從人十五名入京,餘俱留閩待命。 」既而學禮等至閩,因海氛未靖,仍掣回。 康熙元年,敕曰:「琉球國世子尚質慕恩向化,遣使入貢,世祖章皇帝嘉乃抒誠,特頒恩賚,命使兵科副理官張學禮等賫捧敕印,封爾為琉球國王。 乃海道未通,滯閩多年,致爾使人率多物故。 朕念爾國傾心修貢,宜加優恤,乃使臣及地方官逗留遲誤,均未將前情奉明,殊失朕懷遠之意。 今已將正副使、督撫等官分別處治,特頒恩賚,仍遣正使張學禮、副使王垓令其自贖前非,暫還原職,速送使人歸國。 一應敕封事宜,仍照世祖章皇帝前旨奉行。 朕恐爾國未悉朕意,故再降敕諭,俾爾聞知。 」於是學禮等奉往至其國,成禮而還。 三年,質遣陪臣吳國用、金正春奉表謝封,貢方物。 四年,再遣貢使並賀登極。 其貢物至梅花港口遭風漂失,帝諭免其補進。 五年,質仍遣貢使補進前失貢物。 帝諭曰:「尚質恭順可嘉,補進貢物,俱令賫回。 至所進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等,皆非土產,免其入貢。 其琉璜留福建督撫收貯。 餘所貢物,令督撫差解來京。 」即給賞遣歸。 六年,貢使仍賫表入覲。 七年,重建柔遠館驛於福建,以待琉球使臣。 是年,王尚質薨。 八年,世子尚貞遣陪臣英常春來貢。 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 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 十年、十三年,世子貞均遣陪臣來貢。 十八年,貞遣陪臣補進十七年正貢。 舊例貢物有金銀罐、金銀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畫圍屏、泥金扇、泥銀扇、畫扇、蕉布、苧布、紅花、胡椒、蘇木、腰刀、火刀、槍、盔甲、馬、鞍、絲、綿、螺盤,加貢之物無定額。 十九年,陪臣來貢,帝俱令免進。 嗣後常貢,惟馬及熟硫磺、海螺殻、紅銅等物。 二十年,貞遣陪臣毛見龍等來貢。 帝以貞當耿精忠叛亂之際,屢獻方物,恭順可嘉,賜敕褒諭,兼賜錦幣十五。 又常貢內免其貢馬,著為例。 貞疏言:「先臣尚質於康熙七年薨逝,貞嫡嗣,應襲爵,具通國臣民結狀請封。 」禮臣議航海道遠,應令貢使領封。 見龍等固請,禮臣執不可,帝特允之。 第5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5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