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瞧裡面水又不深,大眾賊人一瞧,怕後邊有追兵,就赴水望前逃走。 上流裡水聲一響,只望下衝,下流的會匪賊人俱皆被水淹死,逃走了的也不多。 水師營的守備葛雲祥,帶官兵回來交令。 次日,成龍派人把賊人的死屍俱皆埋了,然後就把那賊人撇棄的刀矛器械、旗纛號令、馬匹等物,俱皆得了不少。 又派遠探子去探。 人報:「神力王帶大兵二十萬,離此不遠。 」此時,江蘇的藩、臬、司、道、守、府,俱去迎接去了。 馬成龍派呂慶看守大營,自帶眾武將去迎接王爺大隊。 只見旗旛招展,號帶飄揚,眾文武官俱皆稟見。 原來是倭侯爺入都見神力王,細說江蘇的事情,神力王奏明了聖上。 康熙老佛爺早接得浙江、福建的警報,傳旨:派神力王統精兵二十萬,振威將軍屠海為副帥,倭克金布辦理營務處。 派伊哩布為提調參贊大臣。 王爺傳檄文,知令山東、直隷兩省各提鎮,帶兵在王家營會兵。 是日齊集,水路併進。 這一日,到了蘇州,有眾文武官齊來迎接。 王爺問知府吳德:「哪裡地面寬闊紮營?」知府回說:「五鬼莊地面寬闊,可以紮營。 」神力王傳令:「兵往五鬼莊紮營。 」全軍大隊到了蘇州城正南,把營寨安好,然後傳令:「馬成龍進見。 」泥金崗一干眾戰將齊參見王爺,說明了大戰安天壽、急先鋒蕭可龍、地雷打邪教之事,把功勞簿交與王爺。 王天寵也見着倭侯爺,二人言新敘舊,說了些別後之事。 內中有協鎮胡忠孝,守備李慶龍、守備薛應龍、龍恩、王合龍,金刀將鄧龍、古北口提督馬士元,大家談了會舊日的閒話。 王爺升帳點名,眾人上了大帳。 只聽得外面一陣亂,有營門官進來稟報說「有一個少年男子,姓鄧,說有緊急大事求見王爺。 我等不叫他進來,他一定要進來。 我等把他捆上了,他說來救咱們大營合營的性命。 我等不敢不回稟王爺得知。 ”神力王說:“來,把那人帶上來,搜搜他的身上。 」 眾人下去,帶上一個少年男子,年約十六七歲,身穿藍綢子一件大衫,白襪雲履,五官俊秀,來到了大帳,給王爺磕了一個頭,說:「奴才給王爺磕頭,請王爺的虎駕急速挪營,少待片刻,合營休矣!」過來給伊提調磕頭,說:「恩官大人,奴才有禮。 」伊欽差說:「你是誰?」那人說:「我就是伺候你老人家書僮六吉兒。 在桃柳營大人出去私訪,奴才跟着,到了一個土台兒上面歇涼,正遇黃河水開了口子。 有一個逃難之人,大人派奴才下去救那個人,奴才也被水沖了去啦。 幸虧我抱住一個木頭,順水飄流,到岸邊上,有一個人把我救上岸,帶我到了一個店裡,問我是幹什麼。 我並不敢告訴他實話,我說我是跟官的,行路被水衝到此處。 那人盤詰我半天家中之事,他勸我歸天地會八卦教,我假意依從。 過了一天,有蘇州知府入都引見,店中那個救我之人,名叫張誠志,他薦舉我跟那知府,我打算他入都,我跟他到京中,可以順便歸家。 不想他自引見,回頭來到此處作官,他是造反的八路督會總妖道的一家兄弟吳德。 昨有邪教在白龍灘紮營,他候着賊隊到時,他好裡應外合。 這五鬼莊是他早以安放的地雷,地下共二十四個大炮。 今天是他派奴才我去龍王廟內點放地雷,奴才想我等都是大清國的人,焉能作這樣逆禮之事。 我又念恩官大人這一分厚恩,我特意前來送信。 王爺大人急速拔營,挪開此處!」王爺一聽,連忙傳令吩咐:「撤隊泥金崗,我兵速退!」又派張廣太去帶五百馬隊,同鄧喜去把龍王廟內的奸細拿來。 廣太去調好了飛虎隊,又同鄧喜出營,直奔龍王廟而來。 方至山門,廣太派人先把廟圍了,自己拉刀,帶鄧六吉兒進了山門。 裡面有五六個人,齊說:「總管來了,我等正着急等着,所以然老不來。 咱們是這就點火炮?是等待晚上再點火炮?」張三大人過來就是一刀,把那人剁死。 唬的那五六個人都戰戰兢兢,齊說:「不好,你我快逃性命吧!」只見那外面的官兵齊說:「拿賊!」進來了二十多個官兵,把那五六個人拿住。 鄧喜帶著張廣太到大殿裡,先把那供桌挪開,然後把木板用刀起下來;派了兩名千總秦德勝、呂長順,帶二十多人下地道,先把那地雷的藥捻子給用刀剁斷,又把那竹竿子火藥等物望外挪出來不少。 帶那五六個人至泥金崗,訊問明白,俱皆是天地會,交營務處梟首號令。 派人至五鬼莊,將地雷刨挖出來,又派人調蘇州知府吳德。 少時,俱皆回來交令,調吳之人說:「吳德已懸印逃走,不知去向。 」刨挖地雷之人已回來交令,王爺均記功勞。 又把泥金崗隨同馬成龍打仗的功勞薄查點清楚,然後派幕友打摺子底兒,自己過目,看完謄清,專折本奏明聖上。 又把蘇州本地的官兵留在蘇州,所有的一干武將隨營留用。 又派流星探馬哨探賊人。 過了幾日,聖上旨下:馬成龍升授軍機處記名,簡放總兵。 馬夢太以副將記名,張廣太有總兵缺提補。 隨營的一干戰將,俱有加級記錄,兵丁賞三個月的錢糧。 大家謝恩。 王爺移營白龍灘。 有探馬報說:「賊在浙江宜興西海岸紮營,西海岸獨龍口總鎮東、直隷兩省之兵,俱是馬步隊,又無船隻。 打算在這裡設立船廠,打造戰船。 第1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永慶昇平傳》
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