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婉淑道:「自然是做大,豈有做小之理?」殷四娘道:「這等說起來,成親這事,今生不能夠了,只好約到來世罷。 莫說喬小姐是個處女,又是明婚正娶過來的,自然不肯做小;就是那三個姊妹,一來與他相處在先,一來又以恩義相結,不費他一毫氣力,不破他一文錢鈔,娶個美貌佳人與他,也可謂根深蒂固,搖動不得的了。 如今若肯聽人調處,將就搭你一分,也是個天大的人情,公道不去的了;你還想自己鑄大,把他做起小來。 譬如成親的那一日,被你先搶進門,做了夫婦,他如今要攙越進來,自己做了正室,逼你做第二、三房,你情願不情願?」曹婉淑見他說得有理,也就不好強辯,思想這樣男人,斷斷舍他不得,為才子而受屈,還強如嫁俗子而求伸。 口便不肯轉移,還說做小的事,斷成不得,只是說話的氣概,漸漸和軟下來,不像以前激烈。 殷四娘未來之先,知道這頭親事將來定是完聚的,原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故此走來報信,先弄些賞錢到手,再生個方法成就他,好弄他的謝禮。 如今見他性氣漸平,知道這樁事是調停得來的了,就逐項與他斷過:做第一房是多少,做第二房是多少,就不能夠第一、第二,只要做得成親,坐了第四、五把交椅,也要索個平等謝儀。 直等曹婉淑心上許了,討個笑而不答的光景做了票約,方纔肯去調停。 卻說呂哉生做親之後,雖則新婚燕爾,樂事有加,當不得一個「曹」字橫在胸中,使他睹婉容而不樂,見淑女兮增悲,既不能夠脫身出去,與他成就婚姻,又不能夠通個消息,與他說明心事。 終日思量,除了女待詔之外,再沒有第二個。 一日,殷四娘進來篦頭,呂哉生等眾人不在面前,就把心腹的話與他說了一遍,要托他傳書遞柬。 殷四娘正要調停此事,就把曹婉淑貼了招子各處尋他,自己走去報信,曹婉淑又托他調停的話,細細說了一遍。 呂哉生道:“我也正要如此,巴不得弄在一處,省得苦樂不均,怎奈勢不由己。 倒是新來的人還有一綫開恩之意,當不得那三個冤家恨他入骨,提也不容提起,這樁事怎麼調處得來? 「殷四娘道:」只要費些心血,有甚麼調處不來?“呂哉生見他有擔當之意,就再三求告,要他生個妙計出來,也許他說成之後,重重相謝。 殷四娘也與他訂過謝儀,弄了第二張票約到手,方纔與他畫策。 想了一會,就對呂哉生道:「若要講和,須要等這三個冤家倒來求我,方纔說得成;若還我去求他,不但不聽,反要疑心起來,把我當做奸細,連傳消遞息之事都做不得了。 」呂哉生道:「他如今自誇得計,好不興頭,怎麼倒肯來求你?」殷四娘道:「不難,我自有駕馭之法。 這三個婦人,肚裡又有智謀,身邊又有積蓄,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沒有法子處他。 只好把他心上最愛的人去處他一處,把他心上最怕的事去嚇他一嚇,才可以逼得上常」呂哉生道:「他心上最愛的人是那一個?心上最怕的事是那一樁?」殷四娘道:「他們最愛的人就是你了。 只因你的才貌是當今第一,把三付心腸死在你一個人身上,千方百計要隨你終身。 你若肯把個『死』字嚇他,他自然害怕起來,要救你的性命,自然件件依從了。 」呂哉生道:「說便說得有理,只是沒有個尋死之法,難道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好去投河上吊不成?」殷四娘搖頭道:“不消這等激烈,全要做得婉轉。 你從今以後,對了這些婦人,只是不言不語,長嗟短嘆,做個心事不足的光景。 做了幾日,就要妝起病來,或說頭昏腦暈,或說腹痛心疼,終日不茶不飯,口裡只說要死,他們三四個自然會慌張起來。 到那時節,我自有引他上路之法,決不使你弄假成真。 只要你做作得好,不可露出馬腳來。 “呂哉生聽了這些話,贊服不已,與他商議定了,就依計而行。 果然先作愁容,後妝病態,妝作了幾日,竟像有鬼神相助起來,把些傷風咳嗽的小症替他裝點病容,好等人着急的一般。 身上發寒發熱,口裡叫疼叫苦,把那幾個婦人弄得日不敢食,夜不敢眠,終日替他求籤問卜。 那些算命打卦的人都說他難星在命,少吉多凶,若要消災,除非見喜,須要尋些好事把難星沖一沖,方纔得好,不然還要沉重起來,保不得平安無事。 及至延醫調治,那醫生診過了脈,都說是七情所感,病入膏肓,非藥石所能醫治,須要問他自己,所思念者何人,所圖謀者何事,一面替他醫心,一面替他醫病,內外夾攻,方能取效;若還只醫病體,不醫心事,料想不能霍然,只好捱些日子而已。 看官你說,那些醫生術士為甚麼這等靈驗,從假病之中看出真脈息來?要曉得是殷四娘的原故,預先分付了他,叫他如此如此,所以字字頂真,沒有一句不着。 那三個姊妹自呂哉生得病之後,就知道他這場災晦是我們弄出來的,不消醫生診脈,術士談星,他這幾個散瘟使者已是預先明白的了。 如今聽了這些話,句句都說著自己,就有些反躬罪己,竟要把醋制的飲片替他醫起心病來。 又當不得一位喬小姐在旁邊攛掇,叫把曹婉淑迎接過來替他沖喜,省得難星不退,一日重似一日,到後面懊悔不來。 大家商議,要弄個心腹之人到曹家去說合,恰好殷四娘走到面前,就把心上的話對他說了一遍。 第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連城璧》
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