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己未,明史開局,歷志為錢塘吳任臣分修,經嘉禾徐善、北平劉獻廷、{田比}陵楊文言,各有增定,最後以屬黃宗羲,又以屬文鼎,摘其訛誤五十餘處,以算草、通軌補之,作明史歷志擬稿一卷。 雖為大統而作,實以闡明授時之奧,補元史之缺略也。 其總目凡三:曰法原,曰立成,曰推步。 而法原之目七:曰句股測望,曰弧天割圜,曰黃赤道差,曰黃赤道內外度,曰白道交周,曰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曰裡差刻漏。 立成之目凡四:曰太陽盈縮,曰太陰遲疾,曰晝夜刻,曰五星盈縮。 推步之目凡六:曰氣朔,曰日躔,曰月離,曰中星,曰交食,曰五星。 又作歷志贅言一卷,大意言:「明用大統,實即授時,宜詳元史缺載之事,以補其未備。 又回回曆承用三百年,法宜備書。 又鄭世子歷學已經進呈,宜詳述。 他如袁黃之曆法新書,唐順之、周學述之會通回曆,以庚午元歷之例例之,皆得附錄。 其西洋歷方今現行,然崇禎朝徐、李諸公測驗改憲之功,不可沒也,亦宜備載緣起。 」 己巳,至京師,謁李光地於邸第,謂曰;「曆法至本朝大備矣,而經生家猶若望洋者,無快論以發其趣也。 宜略仿元趙友欽革象新書體例,作簡要之書,俾人人得其門戶,則從事者多,此學庶將大顯。 」因作歷學疑問三卷。 光地扈駕南巡,駐蹕德州,有旨取所刻書籍回奏,光地匆遽未及攜帶,遂以所辢刻歷學疑問謹呈。 奉旨:「朕留心歷算多年,此事朕能決其是非,將書留覽再發。 」二日後,召見光地,上雲:「昨所呈書甚細心,且議論亦公平,此人用力深矣,朕帶回宮中仔細看閲。 」光地因求皇上親加禦筆,批駁改定,上肯之。 明年癸未春,駕復南巡,於行在發回原書,面諭光地:「朕已細細看過。 」中間圈點塗抹及簽貼批語,皆上手筆也。 光地復請此書疵繆所在,上雲:「無疵繆,但算法未備。 」蓋其書本未完成,故聖諭及之。 未幾,聖祖西巡,問隱淪之士,光地以關中李顒、河南張沐及文鼎三人對。 上亦夙知顒及文鼎,乙酉二月,南巡狩,光地以撫臣扈從,上問:「宣城處士梅文鼎焉在?」光地以「尚在臣署」對。 上曰:「朕歸時,汝與偕來,朕將面見。 」四月十九日,光地與文鼎伏迎河幹,越晨,俱召對禦舟中,從容垂問,至於移時,如是者三日。 上謂光地曰:「歷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學今鮮知者,如文鼎,真僅見也。 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連日賜禦書扇幅,頒賜珍饌。 臨辭,特賜「績學參微」四大字。 越明年,又命其孫成內廷學習。 五十三年,成奉上諭:「汝祖留心律歷多年,可將律呂正義寄一部去,令看,或有錯處,指出甚好。 夫古帝王有‘都俞籲咈’四字,後來遂止有‘都俞’,即朋友之間,亦不喜人規勸,此皆是私意。 汝等須竭力克去,則學問長進。 可並將此意寫與汝祖知之。 」恩寵為古所未有。 文鼎圖注各直省及蒙古各地南北東西之差,為書一卷,名分天度裡。 地既渾員,則所雲二百五十里一度,緯度則然,若經度離赤道遠,則裡數漸狹。 故惟路正東西行,自有一定算法;路或斜行,則其法不可用為立法。 若兩地各有北極高度,又有相距之經度,而無相距裡數,是有兩邊一角,而求餘一邊,即可以知斜距之裡。 若先有斜距之裡數而求經度,是為三邊求角,亦可以知相距之經度。 其法並用斜弧三角形立算,可與月食求經度之法相參,而且簡易的確。 文鼎於測算之圖與器,一見即得要領,古六合、三辰、四遊之儀,以意約為小制,皆合。 又自製為月道儀,揆日測高諸器,皆自出新意。 嘗登觀象台,流覽新制六儀,及元郭守敬簡儀、明初渾球,指數其中利病,皆如素習。 其書有測器考二卷,又自鳴鐘說一卷,壺漏考一卷,日晷備考一卷,赤道提晷一卷,勿菴揆日器一卷,加時日軌高度表一卷,揆日測說一卷,璿璣尺解一卷,測量定時簡法一卷,勿庵測望儀式一卷,勿庵仰觀儀式一卷,月道儀式一卷。 其說曰:「月道出入於黃道,猶黃道之出入於赤道也。 自古及今,未有為之儀器者。 今依渾蓋北密南疏之度,以黃極為樞,而月道半在其內,半出其外,則月緯大小之理,及正交、中交、交前、交後之法,可以眾著。 儀以銅為之,略如渾蓋,其上盤為月道,亦如渾蓋天盤之黃道圈;其下盤黃道經緯,分宮分度,並以黃極為心,而侭邊以黃緯九十五度少半為限。 出黃道南五度少半,月道所到也。 」 禮部郎中李煥鬥嘗從文鼎問曆法,作答李祠部問歷一卷。 滄州老儒劉介錫同客天津,問曆法,作答劉文學問天象一卷。 又言生平於難讀之書,每手疏而攜諸篋,以待明者問之,於歷學尤多,作思問編一卷。 緯度以測日高,因知北極為用甚博,古用二至二分,今則逐日可測,承友人之問,作七十二候太陽緯度一卷。 潘天成從文鼎學歷,而苦於布算,作寫歷步曆法一卷授之。 又授時步交食式一卷,文鼎季弟文{冖鼎}之稿也。 步五星式六卷,文鼎與其仲弟文鼐共成之者也。 文鼎每得一書,皆為正其訛闕,指其得失,又古歷列星距度考一卷,從殘壞之本,尋其普天星宿,入宿去極度分,中缺二星,又從閩中林侗寫本補完之,而斷以為授時之法。 萬曆中利瑪竇入中國,始倡幾何之學,以點線面體為測量之資,製器作圖,頗為精密。 學者張皇過甚,未暇深考,輒薄古法為不足觀;而株守舊法者,又斥西人為異學:兩家之說,遂成隔礙。 文鼎集其書而為之說,用籌、用尺、用筆,稍稍變從我法。 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賅,特為表出。 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則專著論,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沒。 又為九數存古,以著其概。 總為中西算學通例一卷。 餘分九種:一,勿庵籌算七卷。 二,筆算五卷。 皆易橫為直,以便中文。 三,度算一卷,原無算例,其弟文{冖鼎}補之,而參以嘉禾陳藎謨尺算用法。 又有矩算,用一尺一方板,則文鼎所創。 四,比例數解四卷。 釋穆尼閣所譯之對數。 五,三角法舉要五卷。 其目有五:曰測量名義,曰算例,曰內容外切,曰或問,曰測量。 六,方程論六卷,安溪李鼎徵為刻於泉州。 七,幾何摘要三卷,就原本刪繁補遺。 八,句股測量二卷,就周髀、海島諸術,錄要以存古意。 九,九九數存古十捲,九數即九章隷首之法,僅存者九章之目耳。 後有作者,莫能出其範圍。 第4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