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字生白,自號一瓢。 少學詩於同郡葉燮。 乾隆初,舉鴻博,未遇。 工畫蘭,善拳勇,博學多通,於醫時有獨見。 斷人生死不爽,療治多異跡。 生平與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掃葉莊,然每見桂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也。 著醫經原旨,於靈、素奧旨,具有發揮。 世傳濕溫篇,為學者所宗,或曰非雪作。 其醫案與桂及繆遵義合刻。 遵義,亦吳人。 乾隆二年進士,官知縣。 因母病,通方書,棄官為醫,用藥每出創意,吳中稱三家焉。 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 乾、嘉之間遊京師,有名。 學本於桂,以桂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 著溫病條辨,以暢其義,其書盛行。 同時歸安吳貞,著傷寒指掌,亦發明桂醫案之旨,與瑭相同。 楠,字虛穀,浙江會稽人。 著醫門棒喝。 謂桂、雪最得仲景遺意,而他家不與。 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寧人。 居於杭,世為醫。 士雄讀書礪行,家貧,仍以醫自給。 鹹豐中,杭州陷,轉徙上海。 時吳、越避寇者麕集,疫癘大作,士雄療治,多全活。 舊著霍亂論,致慎於溫補,至是重訂刊行,醫者奉為圭臬。 又著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大意同章楠註釋。 兼采昔賢諸說,擇善而從,勝楠書。 所著凡數種,以二者為精詳。 同時浙西論醫者,平湖陸以湉、嘉善汪震、烏程汪曰楨,宗旨略同。 陽湖張琦、曜孫,父子皆通儒,以醫鳴,取黃元禦扶陽之說,偏於溫。 曜孫至上海,或勸士雄往就正,士雄謝之。 號葉氏學者,要以士雄為巨擘,惟喜用辛涼,論者謂亦稍偏雲。 徐大椿,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江蘇吳江人,翰林檢討釚孫。 生有異稟,長身廣顙,聰強過人。 為諸生,勿屑,去而窮經,探研易理,好讀黃老與陰符家言。 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技擊、句卒、嬴越之法,靡不通究,尤邃於醫,世多傳其異跡。 然大椿自編醫案,惟剖析虛實寒溫,發明治療之法,歸於平實,於神異者僅載一二。 其書世多有,不具錄。 乾隆二十四年,大學士蔣溥病,高宗命徵海內名醫,以薦召入都。 大椿奏溥病不可治,上嘉其樸誠,命入太醫院供奉,尋乞歸。 後二十年復詔徵,年已七十九,遂卒於京師,賜金治喪。 大椿學博而通,注神農本草經百種,以舊注但言其當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備列經文,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 注難經曰經釋,辨其與靈樞、素問說有異同。 注傷寒曰類方,謂:「醫家刊定傷寒論,如治尚書者之爭洪範、武成,注大學者之爭古本、今本,終無定論。 不知仲景本論,乃救誤之書,當時隨證立方,本無定序。 」於是削除陰陽六經門目,但使方以類從,證隨方定,使人可案證以求方,而不必循經以求證。 一切葛藤,盡芟去之。 所著蘭台軌範,凡錄病論,惟取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台秘要而止。 錄方亦多取諸書,宋以後方,則採其義可推尋、試多獲效者,去取最為謹嚴。 於疑似出入之間,辨別尤悉。 其論醫之書曰醫學源流論,分目九十有三。 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 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 病有不癒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 藥性有古今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 針灸之法失傳。 」諸說並可取。 又慎疾芻言,為溺於邪說俗見者痛下針砭,多驚心動魄之語。 醫貫砭,專斥趙獻可溫補之弊。 諸書並行世。 大椿與葉桂同以醫名吳中,而宗旨異。 評桂醫案,多所糾正。 兼精瘍科,而未著專書,謂世傳外科正宗一書,輕用刀針及毒藥,往往害人,詳為批評,世並奉為善本。 同郡吳縣王維德,字洪緒,自號林屋山人。 曾祖字若穀,精瘍醫,維德傳其學,著外科全生集。 謂:「癰疽無死證,癰乃陽實,氣血熱而毒滯;疽乃陰虛,氣血寒而毒凝。 皆以開腠理為要,治者但當論陰陽虛實。 初起色紅為癰,色白為疽,截然兩途。 世人以癰疽連呼並治,誤矣。 」其論為前人所未發。 凡治初起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尤戒刀針毒藥,與大椿說略同,醫者宗之。 維德兼通陰陽家言,著永寧通書、卜筮正宗。 吳謙,字六吉,安徽歙縣人。 官太醫院判,供奉內廷,屢被恩賚。 乾隆中,敕編醫書,太醫院使錢鬥保請發內府藏書,並徵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傳經驗良方,分門聚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餘藴,補其未備,為書二部。 小而約者,以為初學誦讀;大而博者,以為學成參考。 既而徵書之令中止,議專編一書,期速成,命謙及同官劉裕鐸為總修官。 謙以古醫書有法無方,惟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始有法有方。 靈、素而後,二書實一脈相承。 義理淵深,方法微奧,領會不易,遂多譌錯。 舊注隨文附會,難以傳信。 謙自為刪定,書成八九,及是,請就謙未成之書,更加增減。 於二書譌錯者,悉為訂正,逐條註釋,復集諸家舊注實足闡發微義者,以資參考,為全書之首,標示正軌。 次刪補名醫方論,次四診要訣,次諸病心法要訣,次正骨心法要旨。 書成,賜名醫宗金鑒,雖出眾手編輯,而訂正傷寒、金匱,本於謙所自撰。 其采引清代乾隆以前醫說凡二十餘家,張璐、喻昌、徐彬、張志聰、高世式、張錫駒、柯琴、尤怡,事具本傳。 其次者:林瀾,著傷寒折衷、靈素合鈔,兼通星象、堪輿之學;汪琥,著傷寒論辨注;魏荔彤,著傷寒金匱本義;沈明宗,著傷寒金匱編注;程應旄,著傷寒後條辨;鄭重光,著傷寒論條辨續注;周揚俊,著傷寒三注、金匱二注;程林,著金匱直解、聖濟總錄纂要;閔芝慶,著傷寒闡要編。 而遺書湮沒無考者,尚六七家雲。 綽爾濟,墨爾根氏,蒙古人。 天命中,率先歸附。 善醫傷。 時白旗先鋒鄂碩與敵戰,中矢垂斃,綽爾濟為拔鏃,傅良藥,傷尋愈。 都統武拜身被三十餘矢,昏絶,綽爾濟令剖白駝腹,置武拜其中,遂甦。 有患臂屈不伸者,令先以熱鑊燻蒸,然後斧椎其骨,揉之有聲,即愈。 覺羅伊桑阿,乾隆中,以正骨起家,至钜富。 其授徒法,削筆管為數段,包以紙,摩挲之,使其節節皆接合,如未斷者然,乃如法接骨,皆奏效。 故事,選上三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隷上駟院,名蒙古醫士。 凡禁庭執事人有跌損者,命醫治,限日報痊,逾期則懲治之。 侍郎齊召南墜馬,傷首,腦出。 蒙古醫士以牛脬蒙其首,其創立愈。 時有秘方,能立奏效,伊桑阿名最著。 當時湖南有張朝魁者,亦以治傷科聞。 朝魁,辰谿人,又名毛矮子。 年二十餘,遇遠來乞者,朝魁厚待之,乞者授以異術,治癰疽、瘰癧及跌打、損傷、危急之證,能以刀剖皮肉,去淤血於臟腑。 又能續筋正骨,時有劉某患腹痛,仆地瀕死,朝魁往視曰:「病在大小腸。 」剖其腹二寸許,伸指入腹理之,數日愈。 辰州知府某乘輿越銀壺山,忽墮岩下,折髃骨,朝魁以刀刺之,撥正,傅以藥,運動如常。 陸懋修,字九芝,江蘇元和人。 先世以儒顯,皆通醫。 懋修為諸生,世其學。 鹹豐中,粵匪擾江南,轉徙上海,遂以醫名。 研精素問,著內經運氣病釋。 後益博通漢以後書,恪守仲景家法,於有清一代醫家,悉舉其得失。 所取法在柯琴、尤怡兩家,謂得仲景意較多。 吳中葉桂名最盛,傳最廣,懋修謂桂醫案出門弟子,不盡可信。 所傳溫病證治,亦門人筆述。 開卷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一語,不應經法,誤以胃熱為肺熱,由於不識陽明病,故著陽明病釋一篇,以闡明之。 又據難經「傷寒有五」之文,謂:「仲景撰用難經,溫病即在傷寒中,治溫病法不出傷寒論外。 」又謂:「瘟疫有溫、有寒,與溫病不同,醫者多混稱。 吳有性、戴天章為治疫專家,且不免此誤。 」著論辨之,並精確,有功學者。 懋修既棄舉業,不求仕進,及子潤庠登第,就養京邸,著述至老不倦。 光緒中,卒。 潤庠亦通醫,官至大學士,自有傳。 第4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