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輩怎得容留,把世人愚弄?」這些業障,乃就乘着國度中寺院遠近,不明道理的愚夫愚婦,使作的那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養;使作的那博奕好飲酒,不聽父母訓;使作的好勇鬥狠、惹禍生非,連累父母傷;使作的那作惡犯法,把父母身體髮膚毀;使作的那違和遷怒,不把父母柔聲悅色待;使作的那為利為名、爭忿輕生,為父母憂。 種種愚夫,不孝之罪滔天。 還有一等愚婦,被他使作的偏愛子女、忘孝公姑;使作的妒夫納妾,老至無兒;使作的咒公詛姑,中饋不潔;使作的偷饞抹嘴、暗地藏葷;使作的在家不奉母儀,出嫁不聽婆教,般般惡孽。 雖說是「三屍」鼓噪,總是這七情六慾吳厭輩附和。 因向尚正父子婆媳複舊孝順歡好,一門興旺,六畜滋生。 這種種男女,有聞知度化的,惡念不悔,反生譏誚;也有誤遭邪惑,一念省悟的,到寺超脫,望求釋前非。 祖師于靜室中,慧光普照,洞知這不齊情由,乃向尼總持道:「徒弟,汝為父母出家,不當完一身之孝。 若能充此善行,普及一切眾生,同歸正道,功德無量。 ”尼總持領了師旨,乃向道副問道:「師兄,這善行如何充滿?」道副答道:「可度化的,須要言說;不可言說的,須要法力。 師弟自揣近來道心善行,積成法力何如?若尚淺,當仗佛祖慈心方便,贊成功果。 」總持道:“我知師兄道力弘深,仰仗扶持。 」 二人正說間,只見許多善男信女,到殿中瞻拜祖師,紛紛雜雜。 一個老漢說道:「聞知師父度化向老官長,父子婆媳悖逆復孝,老漢卻也遇著這宗怪事。 老漢夫妻兩口,生了五子二女,也無一個孝順。 若是師父慈悲,救正他們,也似向家一般改悔,老漢夫婦定然厚備金帛酬謝。 」總持答道:「老善人,世間凡事有因,譬如地中佈種,種豆出豆,種瓜出瓜。 你前輩祖父,恐有失了孝順的,後代定然生出不孝不順子孫。 」老漢答道:「先世無有這樣祖父,便是老漢也不敢誇口。 」總持道:「為何不敢誇口?」老漢道:不是誇口,我老漢為子時,父母在堂,師父聽我說: 父母在,不遠遊,戲綵斑衣解憂愁。 飽食暖衣供早夕,下氣和顏聲更柔。 這孝敬,在心留,少有違拂獨自尤。 只願雙親心喜悅,福壽康寧到白頭。 老漢說了笑道:「師父莫怪老漢誇口,其實祖代傳來並無不孝的。 」尼總持道:「世間怪事,多從積惡牛來。 只恐老善人祖父積來過惡。 」老漢道:這也不敢欺瞞,我祖父-- 都積善,不行惡,代代務本不逐末。 無有姦盜與邪業,寬厚居家常守約。 不趨勢利與炎涼,安分守己為生活。 老漢說罷,尼總持道:「據老善人說來,祖父都行善,無有過惡,宜子孫代代孝順。 今五子二女無一個行孝,想是老善人溺愛不明,未得教子之方,縱放他的良心。 你莫知他惡,這去難勸化。 教訓已遲,其實在老善人,修省也無用。 」老漢道:「師父,如今仰仗道力,與老漢做個功德,使他們悔過前非,也見佛法無邊。 」尼總持道:「善功德力固可感化,將來只是轉變得你五子良心發見。 我佛門不設怪誕,不行成令,順善心自然,成就菩提已耳。 」道副聽得,乃對尼總持道:「師弟你答老漢之言,雖是一團至理,卻只是收拾已壞之人心,不得不行個激濁揚清之術。 比如雷霆懲惡,天道無私;五刑禁奸,王法不赦。 若只拘於我釋門慈悲方法,一聽其自化,只恐那幼失教訓,執惡堅意不回的,卻怎生覺悟他悔改?」尼總持聽了,哪裡有個主意!兩隻眼只看著老漢。 老漢乃自袖中取出寶珠十數顆,奉尼總持說道:「師父,你定是能教誨我子女轉心改意,有道法的。 願以此珠奉獻。 」尼總持見老漢手捧着寶珠,卻又把眼看那右廡,見第二位阿羅尊者合掌笑着,傍有琉璃舍利之光,乃生覺悟,便向老漢說道:「小僧們為生死出家,一切世法金珠寶貝俱以塵土視之,受此無用。 老善人何不把這些寶珠分給你子女,世間父子分顏生出那違拂情狀,多系財帛愛多竟少。 」祖師聽得總持說出這兩句,便睜眼看著那老漢,道了四句偈語說道: 種惠生愛,種施生因。 為失愛施,何不反惠? 祖師說偈畢,依舊閉目端坐。 老漢哪裡知解?只求師父超脫他子女回心轉意。 道副說道:「老善人,我師尊說偈之意,也叫你回家分佈些金寶與你子女,他自然孝順敬愛你。 」老漢道:「實不瞞師父說,老漢莊田地土也不少,金銀財寶也略充,每每分給子女,反惹得他們怨懟,毫無遜順,每每干犯我老漢。 」道育在旁聽得笑道:「老善人,此情易測,人心無有厭足,易起爭端,只恐你分佈不均,偏多偏少,得少便憎。 若是有教訓,知道理,安分受惠,方且感父母之遺愛。 若是失教誨,不明理,爭多嫌少,便生起木均之怨恨。 」老漢道:「我從來公平,哪有偏多偏少。 師父總是你說得好,人心無厭足。 又且少年失了教訓,他個個不明白道理,如今釀成了個忤逆的性情。 欲要呈明官府,只恐王法不宥。 他卻反說我老漢不慈。 」道副說道:「老善人,你請回家,我小僧親來拜探你五位善人。 」老漢大喜道:「老漢姓鬱名全,家住地方,就呼做鬱全村。 師父若肯降臨,當齊相候。 」老漢說罷回家。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渡記》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