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綸為學,由訓詁以通文辭,無古今,無中外,唯是之求。 自群經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諸文集,無不博求慎取,窮其原而竟其委。 於經,則易、書、詩、禮、左氏、穀梁、四子書,旁及小學音韻,各有詮釋。 於史,則史記、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資治通鑒、國語、國策皆有點校,尤邃於史記,盡發太史公立言微旨。 於子,則老、莊、荀、韓、管、墨、呂覽、淮南、法言、太玄各有評騭,而最取其精者。 於集,則楚辭、文選,漢魏以來各大家詩文皆有點勘之本。 凡所啟發,皆能得其深微,整齊百代,別白高下,而一以貫之。 盡取古人不傳之藴,昭然揭示,俾學者易於研求;且以識夫作文之軌範,雖萬變不窮,而千載如出一轍。 其論文,嘗謂:「千秋蓋世之勛業皆尋常耳,獨文章之事,緯地經天,代不數人,人不數篇,唯此為難。 」又謂:「中國之文,非徒習其字形而已,綴字為文,而氣行乎其間,寄聲音神采於文外。 雖古之聖賢豪傑去吾世邈矣,一涉其書,而其人之精神意氣若儼立乎吾目中。 」務欲因聲求氣,凡所為抗墜、詘折、斷續、斂侈、緩急、長短、伸縮、抑揚、頓挫之節,一循乎機勢之自然,以漸於精微奧之域。 乃有以化裁而致於用,悉舉學問與事業合而為一;而尤以瀹民智自強亟時病為兢兢雲。 著有易說二卷、寫定尚書一卷、尚書故三卷、夏小正私箋一卷、文集四卷、詩集一卷、深州風土記二十二卷,及點勘諸書,皆行於世。 汝綸門下最著者為賀濤,而同時有蕭穆,亦以通考據名。 穆,字敬孚。 縣學生。 其學博綜群籍,喜談掌故,於顧炎武、全祖望諸家之書尤熟。 復多見舊槧,考其異同,硃墨雜下。 遇孤本多方勸刻,所校印凡百餘種。 有敬孚類槁十六卷。 濤,字松坡,武強人。 光緒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以目疾去官。 初,汝綸牧深州,見濤所為反離騷,大奇之,遂盡授以所學,復使受學於張裕釗。 濤謹守兩家師說,於姚鼐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之說,尤必以詞章為貫澈始終,日與學者討論義法不厭。 與同年生劉孚京俱治古文,濤言宜先以八家立門戶,而上窺秦、漢;孚京言宜先以秦、漢為根柢,而下攬八家,其門徑大略相同。 濤有文集四卷。 孚京,字鎬仲,南昌人。 有文集六卷。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 光緒八年舉人。 少孤,事母至孝。 幼嗜讀,家貧,不能藏書。 嘗得史、漢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 壯渡海遊台灣,歸客杭州,主東城講舍。 入京,就五城學堂聘,復主國學。 禮部侍郎郭曾炘以經濟特科薦,辭不應。 生平任俠尚氣節,嫉惡嚴。 見聞有不平,輒憤起,忠懇之誠發於至性。 念德宗以英主被扼,每述及,常不勝哀痛。 十謁崇陵,匍伏流涕。 逢歲祭,雖風雪勿為阻。 嘗蒙賜禦書「貞不絶俗」額,感幸無極,誓死必表於墓,曰「清處士」。 憂時傷事,一發之於詩文。 為文宗韓、柳。 少時務博覽,中年後案頭唯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及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 其由博反約也如此。 其論文主意境、識度、氣勢、神韻,而忌率襲庸怪,文必己出。 嘗曰:「古文唯其理之獲,與道無悖者,則味之彌臻於無窮。 若分畫秦、漢、唐、宋,加以統系派別,為此為彼,使讀者炫惑莫知所從,則已格其途而左其趣。 經生之文樸,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檢,二者均不足以明道。 唯積理養氣,偶成一篇,類若不得已者,必意在言先,修其辭而峻其防,外質而中膏,聲希而趣永,則庶乎其近矣。 」紓所作務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氣,而其真終不可自閟。 尤善敘悲,音吐淒梗,令人不忍卒讀。 論者謂以血性為文章,不關學問也。 所傳譯歐西說部至百數十種。 然紓故不習歐文,皆待人口達而筆述之。 任氣好辯,自新文學興,有倡非孝之說者,奮筆與爭,雖脅以威,累歲不為屈。 尤善畫,山水渾厚,冶南北於一爐,時皆寶之。 紓講學不分門戶,嘗謂清代學術之盛,超越今古,義理、考據,合而為一,而精博過之。 實於漢學、宋學以外別創清學一派。 時有請立清學會者,紓撫掌稱善,力贊其成。 甲子秋,卒,年七十有三,門人私謚貞文先生。 有畏廬文集、詩集、論文、論畫等。 嚴復,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幾道,侯官人。 早慧,嗜為文。 閩督沈葆楨初創船政,招試英俊,儲海軍將才,得覆文,奇之,用冠其曹,則年十四也。 既卒業,從軍艦練習,周歷南洋、黃海。 日本窺台灣,葆楨奉命籌防,挈之東渡詗敵,勘測各海口。 光緒二年,派赴英國海軍學校肄戰術及砲台建築諸學,每試輒最。 侍郎郭嵩燾使英,賞其才,時引與論析中西學術同異。 學成歸,北洋大臣李鴻章方大治海軍,以復總學堂。 二十四年,詔求人才,復被薦,召對稱旨。 諭繕所擬萬言書以進,未及用,而政局猝變。 越二年,避拳亂南歸。 是時人士漸傾向西人學說,復以為自由、平等、權利諸說,由之未嘗無利,脫靡所折衷,則流蕩放佚,害且不可勝言,常於廣眾中陳之。 復久以海軍積勞敘副將,盡棄去,入貲為同知,累保道員。 宣統元年,海軍部立,特授協都統,尋賜文科進士,充學部名詞館總纂。 以碩學通儒徵為資政院議員。 三年,授海軍一等參謀官。 復殫心著述,於學無所不窺,舉中外治術學理,靡不究極原委,抉其失得,證明而會通之。 精歐西文字,所譯書以朅辭達奧旨。 其天演論自序有曰:“仲尼之於六藝也,易、春秋最嚴。 司馬遷曰:‘易本隱而之顯,春秋推見至隱。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為本隱之顯者,觀象繫辭,以定吉凶而已;推見至隱者,誅意褒貶而已。 及觀西人名學,則見其格物致知之事,有內籀之術焉,有外籀之術焉。 內籀雲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執其微以會其通者也。 外籀雲者,援公理以斷眾事者也,設定數以逆未然者也。 是固吾易、春秋之學也。 遷所謂‘本隱之顯’者外籀也,所謂‘推見至隱’者內籀也,二者即物窮理之要術也。 夫西學之最為切實,而執其例可以禦蕃變者,名、數、質、力四者之學而已。 而吾易則名、數以為經,質、力以為律,而合而名之曰‘易’。 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 凡力皆乾也,凡質皆坤也。 奈端動之例三,其一曰:‘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 ’而易則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 ’有斯賓塞爾者,以天演自然言化,其為天演界說曰:‘翕以合質,闢以出 力,始簡易而終雜糅。 ’而易則曰:‘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 ’至於全力不增減之說,則有自強不息為之先;凡動必復之說,則有消息之義居其始。 而‘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之旨,尤與熱力平均、天地乃毀之言相發明也。 大抵古書難讀,中國為尤。 二千年來,士徇利祿,守闕殘,無獨闢之慮,是以生今日者,乃轉於西學得識古之用焉。 ”凡復所譯著,獨得精微皆類此。 世謂紓以中文溝通西文,復以西文溝通中文,並稱「林嚴」。 辛酉秋,卒,年六十有九。 著有文集及譯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穆勒名學、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等。 同時有辜湯生,字鴻銘,同安人。 幼學於英國,為博士。 遍遊德、法、意、奧諸邦,通其政藝。 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國學術,窮四子、五經之奧,兼涉群籍。 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 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 庚子拳亂,聯軍北犯,湯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義。 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 張之洞、周馥皆奇其才,歷委辦議約、濬浦等事。 旋為外務部員外郎,晉郎中,擢左丞。 湯生論學以正誼明道為歸,嘗謂:「歐、美主強權,務其外者也;中國主禮教,修其內者也。 」又謂:「近人欲以歐、美政學變中國,是亂中國也。 異日世界之爭必烈,微中國禮教不能弭此禍也。 」湯生好辯,善罵世。 國變後,悲憤尤甚。 窮無所之,日人聘講東方文化,留東數年,歸。 卒,年七十有二。 列傳二百七十四 忠義一 第3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