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瑩,字玉生,南海人。 弱冠應縣試,總督阮元遊山寺,見瑩題壁詩,驚賞,告縣令曰:「邑有才人,勿失之!」令問姓名,不答。 已而得所為賦以告元,元曰:「是矣。 」踰年,元開學海堂課士,以瑩及侯康、儀克中、熊景星、黃子高為學長。 瑩性強記,述往事,雖久遠,時日不失。 博考粵中文獻,友人伍崇曜富於貲,為匯刻之,曰嶺南遺書五十九種,曰粵十三家集,曰楚南耆舊遺詩,益擴之為粵雅堂叢書。 瑩為學長三十年,英彥多出其門。 道光二十四年,舉於鄉,官化州訓導。 久之,遷瓊州教授,加中書銜。 少與侯康等交莫逆,晚歲陳澧與之齊名。 著樂志堂集。 景星,字伯晴,亦南海人也。 以詩見賞於元。 顧其意恨文士綿弱,學騎射技擊。 以舉人終學官,無所試,一假書畫自娛。 子高,字叔立,番禺人。 優貢生。 精小篆,喜考證金石。 藏書多異本。 瑩子宗浚,字叔裕。 工駢文。 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 初舉於鄉,齒尚少。 瑩課令讀書十年,乃許出仕。 授以馬氏通考,略能記誦。 既,入翰林,督學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 以伉直為掌院所惡,出為雲南糧儲道。 宗浚不樂外任,辭,不允。 再權按察使,引疾歸,鬱鬱道卒。 吳敏樹,字本深,巴陵人。 父達德,歲歉,貸貧民穀逾萬石,不償,有名湖、湘間。 敏樹生而好學,為文章力求岸異,颳去世俗之見。 道光十二年,舉於鄉。 時梅曾亮倡古文義法京師,傳其師姚氏學說。 敏樹起湖湘,不與當世士接手,錄明崑山歸氏文成冊。 既,入都,與曾亮語合。 於是京師盛傳敏樹能古文。 曾國籓官京師,與敏樹交最篤,既出治軍,欲使參幕事,辭不赴。 敏樹貌溫而氣夷,意趣超曠,視人世忻戚得喪無累於其心。 以大挑選瀏陽訓導,旋自免去。 時登君山江樓,徜徉吟嘯。 學者稱南屏先生。 著柈湖文錄。 卒,年六十九。 敏樹之友以文名者,曰楊彞珍,字性農,武陵人。 父丕復,舉人,官石門訓導,著歷代輿地沿革。 彞珍,道光末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 與曾國籓、左宗棠往還,好奔走聲氣。 重宴鹿鳴,賞四品卿。 年九十餘,卒。 有移芝室集。 周壽昌,字應甫,長沙人。 道光二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鹹豐初,洊擢至侍讀。 時粵寇犯湖南,督師賽尚阿逗遛不戰,上疏劾之,一時推為敢言。 迨寇踞金陵,分黨北犯,命隨辦京畿防務。 鄉民十七人闌入城,當事者偵獲,以賊諜論,壽昌廉得實,趣令釋之;或疑失要人旨,且得罪,壽昌曰:「我豈以人命阿權貴哉?」卒釋之。 穆宗親政,疏請躬行典禮,戒逸豫,報聞。 壽昌精核強記,雖宦達,勤學過諸生。 篤嗜班固書,塗染無隙紙,成漢書注校補五十捲,易槁十有七。 又有後漢注補正、三國志注證遺、思益堂集。 官終內閣學士。 李希聖,字亦園,湘鄉人。 以進士官刑部主事。 嗜學,初治訓詁,通周官、春秋、穀梁,史習新舊唐書,文法騷、選,詩多淒艷,似玉谿。 好讀書,通古今治法,慨然有經世之志。 嘗纂光緒會計錄以總綜財賦。 又草律例損益議,張百熙等皆極重之。 光緒末,卒。 斌良,字笠畊,號梅舫,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閩浙總督玉德子。 由廕生歷官刑部侍郎,為駐藏大臣。 善為詩,以一官為一集,得八千首。 其弟法良彙刊為抱沖齋全集,稱其早年詩,風華典贍,雅近竹垞、樊榭。 迨服官農部,從軍滅滑,詩格堅老。 古體胎息漢、魏、韓、杜、蘇、李,律詩則純法盛唐。 秉臬陝、豫,奉召還都,時與陳荔峰、李春湖、葉筠潭、吳蘭雪唱酬,詩境益高。 奉使蒙籓,跋馬古塞,索隱探奇,多詩人未歷之境,風格又一變,以薩天錫、元遺山自況。 阮元為序,亦頗稱之。 法良,字可盦。 梅曾亮稱其詩學東坡,得清曠之氣,而運以唐賢優遊平夷之情。 有漚羅盦詩集。 錫縝,原名錫淳,字厚安,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藍旗人。 鹹豐六年進士。 由戶部郎中授江西督糧道,為駐藏大臣,乞病歸。 工書,善詩文。 著有退復軒詩文集。 李雲麟,字雨蒼,漢軍正白旗人。 以諸生從曾國籓督師剿粵匪,累功至副都統。 時新疆設布倫托海辦事大臣,以雲麟任之。 署伊犁將軍。 治邊皆著績,為言官劾罷。 雲麟性剛使氣,少好遊,遍歷五嶽,歸著曠遊偶筆一卷。 紀遊詩有奇氣。 初謁國籓,適遇其子不為禮,雲麟怒批之。 國籓延入謝過,使獨領一軍。 左宗棠奏調,亦稱其有將才。 雲麟時被酒狂言,與世多忤。 罷歸後,卒貧困死。 有詩集,西陲紀行。 道、鹹以來,滿洲如觀成,字葦杭,瓜爾佳氏。 有瓜亭雜錄、語花館詩集。 鄂恆,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 有求是山房集。 震鈞,字在廷,改名唐宴,瓜爾佳氏。 有渤海國志、天咫偶聞。 英華,字斂之,赫佳氏,正紅旗人。 博學善詩文,工書法。 著書立說,中外知名。 有安蹇齋集、萬松野人言善錄等。 蒙古盛元,字愷廷,巴魯特氏。 有南昌府志、杭營小志、怡園詩草。 漢軍宗山,字歗梧,魯氏。 有窺生鐵齋詩集、希晦堂遺文。 皆以詩文名。 何紹基,字子貞,道州人,尚書淩漢子。 道光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紹基承家學,少有名。 阮元、程恩澤頗器賞之。 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均稱得人。 鹹豐二年,簡四川學政。 召對,詢家世學業,兼及時務。 紹基感激,思立言報知遇,時直陳地方情形,終以條陳時務降歸。 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勖以實學。 同治十三年,卒,年七十又五。 紹基通經史,精律算。 嘗據大戴記考證禮經,貫通制度,頗精切。 又為水經注刊誤。 於說文考訂尤深。 詩類黃庭堅。 嗜金石,精書法。 初學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百十過。 運肘斂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 所著有東洲詩文集四十捲。 弟紹京,字子愚。 亦工書,筆法頗似其兄。 孫維樸,字詩孫。 以副貢為中書,累至道員。 工書畫,字摹其祖。 久寓滬,國變後,卒,年八十餘。 與維樸同時以書名海上者李瑞清,字梅盦,臨川人。 光緒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 改道員,分江蘇,攝江寧提學使,兼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宣統三年,武昌亂起,江寧新軍亦變,合浙軍攻城。 官吏潛遁,瑞清獨留不去,仍日率諸生上課如常。 布政使樊增祥棄職走,以瑞清代之。 急購米三十萬斛餉官軍,助城守,設平糶局,賑難民。 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 民軍不忍加害,縱之行。 乃封籓庫,以鑰與籍囑之士紳,積金尚數十萬也。 自是為道士裝,隱滬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書畫以自活。 瑞清詩宗漢、魏,下涉陶、謝。 書各體皆備,尤好篆隷。 嘗謂作篆必目無二李,神遊三代乃佳。 丁巳復辟,授學部侍郎。 又三年卒,謚文潔。 馮桂芬,字林一,號景亭,吳縣人。 道光二十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充廣西鄉試正考官,丁母憂。 服闋,文宗禦極,用大臣薦召見。 旋丁父憂,服甫闋而金陵陷。 詔募貲團練於鄉,以克複松江府諸城功晉五品銜,擢右中允。 赴京,期年告歸。 同治元年,以治團功加四品銜。 亂定,復以耆宿著書裨治加三品銜。 桂芬少工駢體文,中年後乃肆力古文辭。 於書無所不窺,尤留意天文、地輿、兵刑、鹽鐵、河漕諸政。 初佐某邑令治錢穀,以事不合拂衣去,入兩江總督陶澍幕。 自未仕時已名重大江南北。 及粵賊陷蘇州,避居上海。 時大學士曾國籓治軍皖疆。 蘇州士大夫推錢鼎銘持書乞援,陳滬城危狀,及用兵機宜,累數千言,其稿,桂芬所手創也。 國籓讀之感動,乃遣李鴻章率師東下。 既解滬上圍,進克蘇州,皆闢以為助。 桂芬立會防局,調和中外雜處者。 設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 嘗從容為鴻章言吳人糧重之苦,往往因催科破家。 會松江知府方傳書亦上書,謂:「江蘇自南宋籍沒諸王大臣田,官徵其租,延及元代,官田民田淆亂,租額浸淫入賦額,民既苦之;其後張士誠又盡攘諸豪田為官產,明太祖平吳,怒吳人附士誠,依田租私籍數定稅,乃重困。 雍正、乾隆間,嘗再議減,然但及地丁。 今儻乘民亂後覈減浮糧,疲民大悅,賊勢且益衰。 」鴻章以聞。 有詔減蘇、松、太米賦三之一,常、鎮十一,著為令。 第3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