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少能詩,有才名。 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 出為隴西道,過清豐,民遮至應亨祠,款留竟日,述往事至泣下。 琬益自刻厲,期不墜先緒。 調永平道,又調寧紹台道,皆有績。 十八年,擢按察使。 時登州於七為亂。 琬同族子懷宿憾,因告變,誣琬與於七通,立逮下獄,並系妻子。 逾三載,下督撫外訊。 巡撫蔣國柱白其誣,康熙三年放歸。 十一年,有詔起用,授四川按察使。 明年,入覲,家屬留官所。 值吳三桂叛,成都陷,聞變驚悸卒。 始琬官京師,與嚴沆、施閏章、丁澎輩酬倡,有「燕台七子」之目。 其詩格合聲諧,明靚溫潤。 既構難,時作淒清激宕之調,而亦不戾於和。 王士禎點定其集為三十捲。 嘗舉閏章相況,目為「南施北宋」。 歿後詩散佚,族孫邦憲綴輯之為六卷。 沆,字子餐,餘杭人。 順治十二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性退讓,或譏彈其詩,輒應時改定。 有皋園集。 施閏章,字尚白,號愚山,宣城人。 祖鴻猷,以儒學著。 子姓傳業江南,言家法者推施氏。 閏章少孤,事叔父如父。 從沈壽民遊,博綜群籍,善詩古文辭。 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以員外郎試高等。 擢山東學政,崇雅黜浮,有冰鑒之譽。 秩滿,遷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 屬郡殘破多盜,遍歷山穀撫循之,人呼為施佛子。 嘗作彈子嶺、大阬嘆等篇告長吏,讀者皆曰:「今之元道州也。 」尤崇獎風教,所至輒葺書院,會講常數百人。 新淦民兄弟忿戾不睦,一日聞講禮讓孝弟之言,遂相持哭,詣堦下服罪。 峽江患虎,制文祝之,俄有虎墮深塹,患遂絶。 歲旱,禱雨輒應。 康熙初,裁缺歸。 民留之不,得,乃醵金創龍岡書院祀之。 初,閏章駐臨江,有清江環城下,民過者鹹曰:「是江似使君。 」因改名使君江。 及是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 以官舫輕,民爭買石膏載之,乃得渡。 十八年,召試鴻博,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典試河南。 二十二年,轉侍讀,尋病卒。 閏章之學,以體仁為本。 置義田,贍族好,扶掖後進。 為文意樸而氣靜,詩與宋琬齊名。 王士禎愛其五言詩,為作摘句圖。 士禎門人問詩法於閏章,閏章曰:「阮亭如華嚴樓閣,彈指即見。 予則不然,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築起。 」論者皆謂其允。 著有學餘堂集、矩齋雜記、蠖齋詩話,都八十餘卷。 閏章與同邑高詠友善,皆工詩,主東南壇坫數十年,時號「宣城體」。 詠,字阮懷。 幼稱神童。 祖維嶽,知興國州,清介無長物。 詠食貧勵學,屢躓名場,年近六十,始貢入太學。 詞科之舉,詠與焉,授檢討。 閏章稱其討優入古人。 兼工書畫,有遺山堂、若岩堂集。 時同舉鴻博又有泰州鄧漢儀,字孝威。 以年老授中書舍人。 亦工詩。 遊跡所至,輒以名集,逐年編紀,凡七集。 詩家鹹推重之。 王士祿,字子底,濟南新城人。 少工文章,清介有守。 弟士祜、士禎從之學詩。 士禎遂為詩家大宗,官尚書,自有傳。 士祿,順治九年進士。 投牒改官,選萊州府教授,遷國子監助教,擢吏部主事。 康熙二年,以員外郎典試河南,磨勘罣吏議下獄。 久之得雪,免歸。 居數年,起原官。 學士張貞生、禦史李棠先後建言獲咎,力直之,人以為難。 尋又免歸。 母喪,以毀卒,年四十有八。 其文去雕飾,詩尤閒澹幽肆。 有西樵、十笏山房諸集。 士祜,字子測。 十歲時,客或疑焦竑字弱侯何耶?坐客未對,即應聲曰:“此出考工記,‘竑其幅廣以為之弱’也。 鹹驚其夙慧。 康熙初,第進士,未仕卒。 士禎輯其詩為古鉢山人遺集。 當是時,山左詩人王氏兄弟外,有田雯、顏光敏、曹貞吉、王蘋、張篤慶、徐夜皆知名。 雯,字紫綸,號山姜,德州人。 康熙三年進士,授中書。 先是中書以貲郎充,是年始改用進士,遂為例。 累遷工部郎中。 督江南學政,所取士多異才。 每按試,從兩騾,二仆隨之,戒有司勿供張。 授湖廣督糧道,遷光祿寺卿,巡撫江寧,調貴州。 時苗、仲猖獗,粵督議會剿,雯謂:「制苗之法,犯則治之,否則防之而已,無庸動眾勞民也。 」議遂寢。 丁憂,起補刑部侍郎,調戶部,以疾歸。 康熙中,士禎負海內重名,其論詩主風調。 雯負其縱橫排奡之氣,欲以奇麗抗之。 有古懽堂集。 貞吉,字升六,安丘人。 與雯同年進士,禮部郎中。 詩格遒練,有實庵詩略。 兼工倚聲,吳綺選名家詞,推為壓卷。 光敏,字遜甫,曲阜人,顏子六十七世孫也。 康熙六年進士,除國史院中書舍人。 帝幸太學,加恩四氏子孫,授禮部主事,歷吏部郎中。 其為詩秀逸深厚,出入錢、劉。 吳江計東謂足以鼓吹休明。 雅善鼓琴,精騎射蹋鞠。 嘗西登太華,循伊闕,南浮江、淮,觀濤錢塘,溯三衢。 所至輒命工為圖,得金石文恆懸之屋壁。 有樂圃集、舊雨堂集。 蘋,字秋史,歷城人。 少落拓不偶,人目為狂。 雯見其詩,為延譽。 嘗賦「黃葉」句絶工,人稱為王黃葉。 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當為令,以母老改成山衛教授。 閉門耽吟,介節彌著。 有二十四泉草堂集。 篤慶,字歷久,淄川人。 拔貢生。 早受知施閏章。 會徵鴻博,有欲薦之者,辭不應。 詩以盛唐為宗,有崑崙山房集。 夜,字東癡,新城人,本名元善。 舉鴻博,不赴。 有詩集。 陳恭尹,字元孝,順德人。 父邦彥,明末殉國難,贈尚書。 恭尹少孤,能為詩,習聞忠孝大節。 棄家出遊,賦姑蘇懷古諸篇,傾動一時。 留閩、浙者七年。 一日,父友遇諸塗,責之曰:「子不歸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責耶!」恭尹泣謝之,乃歸。 既葬父增城,遂渡銅鼓洋訪故人於海外。 久之歸,主何衡家。 與陶窳、梁無技及衡弟絳相砥礪,世稱「北田五子」。 已,復遊贛州,轉泛洞庭,再遊金陵,至汴梁,北渡黃河,徘徊大行之下。 於是南歸,築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自稱羅浮布衣。 恭尹修髯偉貌,氣幹沉深。 其為詩激昂頓挫,足以發其哀怨之思。 自言平生文辭多取諸胸臆,仆仆道塗,稽古未遑也。 卒,年七十一。 著獨漉堂集。 王隼取恭尹詩合屈大均、梁佩蘭共刻之,為嶺南三家集。 大均,字介子,番禺人。 初名紹隆,遇變為僧,中年返初服。 工詩,高渾兀奡,有翁山詩文集。 佩蘭,字芝五,南海人。 童時日記數千言。 順治十四年鄉試第一,又三十一年始成進士,年六十矣。 佩蘭夙負詩名。 既選庶吉士,館中推為祭酒。 不一年假歸,裡居十五載。 會詔飭詞臣就職,復入都。 逾月散館,以不習國書罷歸。 結蘭湖社,與同邑程可則,番禺王邦畿、方殿元及恭尹等稱「嶺南七子」。 有六瑩堂集。 可則,字周量。 順治九年會試第一。 以磨勘停殿試歸,益恣探經史。 十七年,始應閣試,授內閣中書,累遷兵部郎中。 出知桂林府,以敏幹稱。 其官都下,與宋琬、施閏章、王士祿、士禎、陳廷敬、沈荃、曹爾堪輩為文酒之會,吳之振合刻八家詩選。 可則詩曰海日堂集。 殿元,字蒙章。 康熙三年進士。 歷知剡城、江寧等縣。 置祭田以贍兄弟,而自攜長子還、次子朝僑寓蘇州。 父子皆有詩名。 所稱「嶺南七子」,並其二子數之也。 殿元著九穀集;還,靈州集;朝,勺園集。 佩蘭之友又有南海吳文煒,字山帶。 十歲工詩,兼善繪事。 時初效長吉體,務為險語取快。 康熙三十二年舉人。 計偕,卒於旅舍。 有金茅山堂集,恭尹為之序。 王隼,字蒲衣,番禺人。 父邦畿,明副貢生。 隱居羅浮,嶺南七子之一也。 有耳鳴集。 隼七歲能詩。 慕道術,早歲棄家入丹霞,尋入匡廬,居太乙峰,六七年始歸。 性喜琵琶,終日理書卷,生事窘不顧,惟取琵琶彈之。 琵琶聲急,即其窘益甚。 著大樗堂集。 妻潘,女瑤湘,並工詩。 馮班,字定遠,常熟人。 淹雅善持論,顧性不諧俗。 說詩力牴嚴羽,尤不取江西宗派,出入義山、牧之、飛卿之間。 書四體皆精。 著鈍吟集。 趙執信於近代文家少許可者,見班所著獨折服,至具衣冠拜之。 嘗謁其墓,寫「私淑門人」刺焚塚前。 其為名流所傾仰類此。 第3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