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兒時嗜古,論史斬斬見識議。 年十一,補縣學生。 與兄際瑞、弟禮,及南昌彭士望、林時益,同邑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為易堂學。 皆躬耕自食,切劘讀書,「三魏」之名遍海內。 禧束身砥行,才學尤高。 門前有池,顏其居曰勺庭,學者稱勺庭先生。 為人形幹修頎,目光射人。 少善病,參術不去口。 性仁厚,寬以接物,不記人過。 與人以誠,雖見欺,怡如也。 然多奇氣,論事每縱橫排奡,倒注不窮。 事會盤錯,指畫灼有經緯。 思患豫防,見幾於蚤,懸策而後驗者十嘗八九。 流賊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謂寇遠猝難及。 禧獨憂之,移家山中。 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餘丈。 中徑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 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 士友稍稍依之。 後數年,寧都被寇,翠微峰獨完。 喜讀史,尤好左氏傳及蘇洵文。 其為文淩厲雄傑。 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激,摹畫淋漓。 年四十,乃出遊。 於蘇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渢,乍浦交李天植,常熟交顧祖禹,常州交惲日初、楊瑀,方外交藥地、槁木,皆遺民也。 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 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 僧無可嘗至山中,嘆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無可,明檢討方以智也。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撫教安業之。 凡戚友有難進之言,或處人骨肉間,禧批郤導窾,一言輒解其紛。 或訝之,禧曰:「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後言。 」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禧以疾辭。 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醫。 巡撫舁驗之,禧蒙被臥稱疾篤,乃放歸。 後二年卒,年五十七。 妻謝氏,絶食殉。 著有文集二十二卷、日錄三卷、詩八卷、左傳經世十捲。 際瑞,原名祥,字善伯,禧兄。 明亡後,禧、禮並謝諸生。 際瑞嘆曰:「吾為長子,祖宗祠墓,父母屍饔,將誰責乎?」遂出就試。 順治十七年歲貢生。 寧都民亂,贛軍進討,索餉於山砦。 際瑞身冒險阻,往來任其事,屢瀕於死。 際瑞重信義,翠微峰諸隱者暨族戚倚際瑞為安危者三十餘年。 康熙十六年,滇將韓大任踞贛,當事議撫之。 大任曰:「非魏際瑞至,吾不信也!」時際瑞館總鎮哲爾肯所,遂遣之。 家人泣勸毋往,際瑞曰:「此鄉邦宗族所關也,吾不行,恐禍及。 行而無成,吾自當之。 」遂往。 甫入營。 官兵遽從東路急攻。 大任疑賣己,因拘留之。 大任變計走降閩,際瑞遂遇害,年五十八。 子世傑殉焉。 際瑞篤治古文,喜漆園、太史公書。 著有文集十捲、五雜俎五卷。 禮,字和公,禧弟。 少魯鈍,受業於禧。 禧嘗笞詈之,禮弗憾,曰:「兄固愛弟也!」禧喜過望。 方九歲,父將析產,持一田券躊躇曰:「與祥,則禮損矣。 奈何?」禮適在旁,應聲曰:「任損我,毋損伯兄。 」父笑曰:「是固魯鈍者耶?」禮寡言,急然諾,喜任難事,以鬱鬱不得志,乃益事遠遊。 所至必交其賢豪,物色窮岩遺佚之士。 年五十,倦遊返,於翠微左幹之巔構屋五楹。 是時伯叔踵逝,石閣、勺庭久虛無人。 諸子各散處,不復居易堂。 禮獨身率妻子居十七年,未他徙。 卒,年六十六。 著有詩文集十六卷。 子世效、世儼。 世效,字昭士。 生二十餘月,母口授九歌,輒能成誦。 稍長,從仲父禧讀。 性狷急,勇於任事。 禧嘗謂其文一如其人,鋒鋭所及,往往有沒羽之力。 以多病不應試。 遍遊燕、楚、吳、越,一至嶺南。 適王士禎使粵,見所作,原折節與交。 著有耕廡文稿十捲。 世儼,字敬士。 善病如其兄,然不廢翰墨。 與世傑、世效時稱「小三魏」。 著有為穀文稿八卷。 李騰蛟,字鹹齋,亦寧都人。 諸生。 於易堂中年最長,諸子皆兄事之,嚴敬無敢斁。 後居三巘峰,以經學教授。 著周易賸言。 年六十,卒。 邱維屏,字邦士,寧都人,三魏姊壻也。 明諸生。 為人高簡率穆。 讀書多玄悟,禧嘗從之學。 晚為曆數、易學及泰西算法。 僧無可與布算,退語人曰:「此神人也!」彭士望與維屏交三十餘年,未嘗見其毀一人。 然維屏獨推服禧,嘗貽禧書曰:「拒諫飾非者大惡也,不拒諫而嘗自拒諫,不飾非而嘗自飾非,尤惡之惡也。 足下敢於自信,自處有故,而持之以堅,拒諫飾非,蓋有如此者!」禧得之痛服。 維屏教授弟子,手批口講,日夜不輟業。 康熙十八年,卒,年六十六。 垂歿,示子曰:「食有菜飯,穿可補衣,無譎戾行,堪句讀師。 」士望服其言。 著有周易剿說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 曾燦,字青藜,亦寧都人,給事中應遴仲子。 歲乙酉,楊廷麟竭力保南贛。 應遴以閩嶠山澤間有眾十萬,命燦往撫之。 既行,而應遴病卒,贛亦破,乃解散。 尋祝發為僧,遊閩、浙、兩廣間。 大母及母念燦成疾,乃歸寧都。 以大母命受室,築六松草堂,躬耕不出者數年。 後僑居吳下二十餘年,客遊燕市以卒。 著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詩集。 林時益,本明宗室,名議敘,字確齋,南昌人。 與彭士望同裡。 兩人謀居。 士望與魏禧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處,乃攜家偕士望往。 僑居十餘年,與魏氏昆弟相講習。 康熙七年,詔明故宗室子孫眾多,竄伏山林者還田廬,複姓氏。 時益久客寧都,弗樂歸。 卜居冠石,結廬傭田,非其力不食。 冠石宜茶,時益以意制之,香味擬陽羨,所謂林茶者也。 晚好禪悅。 著有冠石詩集五卷、確齋文集。 梁份,字質人,南豐人。 少從彭士望、魏禧遊,講經世之學。 工古文辭。 嘗隻身遊萬里,西盡武威、張掖,南極黔、滇,遍歷燕、趙、秦、晉、齊、魏之墟,覽山川形勢,訪古今成敗得失,遐荒軼事,一發之於文。 方苞、王源皆重之。 其論山海關,謂:「關自明洪武間始設,隋置臨榆於西,唐為榆關。 東北古長城,燕、秦所築,距關遠,皆不足輕重。 金之伐遼,自取遷民始。 李自成席捲神京,敗石河而失之。 天之廢興,人之成敗,而決於山海一隅。 荒榛千百年之上,偏重於三百年間。 天下定則山海安,山海困則天下舉困,其安危之重如此。 」生平以未遊山海為憾。 為人樸摯強毅,守窮約至老不少挫。 卒,年八十九。 著有懷葛堂文集十五卷、西陲今略八卷。 侯方域,字朝宗,商丘人。 父恂,明戶部尚書;季父恪,官祭酒:皆以東林忤閹黨。 方域師倪元璐。 性豪邁不覊,為文有奇氣。 時太倉張溥主盟復社,青浦陳子龍主盟幾社,鹹推重方域,海內名士爭與之交。 方恂之督師援汴也,方域進曰:「大人受詔討賊,廟堂議論多牽制。 今宜破文法,取賜劍誅一甲科守令之不應徵辦者,而晉帥許定國師噪,亟斬以徇。 如此則威立,軍事辦,然後渡河收中原土寨團結之眾,以合左良玉於襄陽,約陝督孫傳庭犄角併進,則汴圍不救自解。 」恂叱其跋扈,不用,趣遣之歸。 方域既負才無所試,一放意聲伎,流連秦淮間。 閹黨阮大鋮時亦屏居金陵,謀復用。 諸名士共檄大鋮罪,作留都防亂揭,宜興陳貞慧、貴池吳應箕二人主之。 大鋮知方域與二人善,私念因侯生以交於二人,事當已,乃囑其客來結驩。 方域覺之,卒謝客,大鋮恨次骨。 已而驟柄用,將盡殺黨人,捕貞慧下獄。 方域夜走依鎮帥高傑,得免。 順治八年,出應鄉試,中式副榜。 十一年,卒,年三十七。 方域健於文,與魏禧、汪琬齊名,號「國初三家」。 有壯悔堂集。 同時江西以文名者,南昌王猷定,新建陳宏緒、徐士溥、歐陽斌元。 猷定,字於一。 選拔貢生。 父時熙,進士,官太仆卿,名在東林。 猷定好奇,有辯口,文亦如之。 著四照堂集。 宏緒,字士業。 父道亨,進士,官兵部尚書。 疏救楊漣,罷歸。 藏書萬卷。 宏緒不仕,輯宋遺民錄以見志,有石莊集。 士溥,字巨源。 父良彥,進士。 忤崔、魏削籍,戍清浪。 溧陽陳名夏聞士溥善古文,手書招之,拒不納。 有榆溪集。 斌元,字憲萬。 嘗為南司馬呂大器草奏劾馬士英二十四大罪,又佐史可法幕府。 有文集十二卷。 第3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