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字卓人,句容人。 道光二十一年進士,二十四年,補應殿試。 選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改刑部主事,升郎中,授雲南曲靖府知府。 請訓時,文宗有「為人清慎」之褒,時以道梗不克之任。 少客揚州,師江都梅植之,受詩、古文辭;師江都淩曙、儀徵劉文淇,受公羊春秋、許氏說文、鄭氏禮,而於公羊致力尤深。 文淇嘗謂漢儒之學,經唐人作疏,其義益晦。 徐彥之疏公羊,空言無當。 近人如曲阜孔氏、武進劉氏,謹守何氏之說,詳義例而略典禮、訓詁。 立乃博稽載籍,凡唐以前公羊古義及國朝諸儒說公羊者,左右採獲,擇精語詳。 草創三十年,長編甫具。 南歸後,乃整齊排比,融會貫通,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 初治公羊也,因及漢儒說經師法,謂莫備於白虎通。 先為疏證,以條舉舊聞、暢隱扶微為主,而不事辨駁,成白虎通疏證十二卷。 幼受爾雅,因取唐人五經正義中所引犍為舍人、樊光、劉歆、李巡、孫炎五家悉甄錄之。 謂郭注中精言妙諦,大率胎此。 附以郭音義及顧、沈、施、謝諸家切釋,成爾雅舊注二卷。 又以古韻之學敝蝕已久,而聲音之原,起於文字,說文諧聲,即韻母也。 因推廣歸安姚氏說文聲系之例,刺取許書中諧聲之文,部分而綴敘之。 以象形、指事、會意為母,以諧聲為子,其子之所諧,又即各綴於子下。 其分部則兼取顧、江、戴、孔、王、段、劉、許諸家,精研而審核之,訂為二十部,成說文諧聲孳生述三卷。 其文淵雅典碩,大抵考訂服制典禮及聲音訓詁為多,成句溪雜著六卷,卒,年六十一。 陳奐,字碩甫,長洲人。 諸生。 鹹豐元年,舉孝廉方正。 奐始從吳江沅治古學,金壇段玉裁寓吳,與沅祖聲善。 嘗曰:「我作六書音韻表,惟江氏祖孫知之,餘尟有知者。 」奐盡一晝夜探其梗概。 沅嘗假玉裁經韻樓集,奐竊視之,加硃墨。 後玉裁見之,稱其學識出孔、賈上,由是奐受學玉裁。 高郵王念孫暨子引之、棲霞郝懿行、績溪胡培翬、涇胡承珙、臨海金鶚,鹹與締交。 奐嘗言大毛公詁訓傳言簡意賅,遂殫精竭慮,專攻毛傳。 以毛傳一切禮數名物,自漢以來無人稱引,韜晦不彰,乃博徵古書,發明其義。 大抵用西漢以前舊說,而與東漢人說詩者不苟同。 又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鄭仲師、許叔重兩家,故於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著詩毛氏傳疏三十捲。 又以疏中稱引,博廣難明,更舉條例,立表示圖,為毛詩說一卷。 准以古音,依四始為毛詩音四卷。 仿爾雅例,編毛傳為義類十九篇一卷。 以鄭多本三家詩,與毛異,為鄭氏箋考徵一卷。 又有詩語助義三十捲,公羊逸禮考徵一卷,師友淵源記一卷,禘郊或問、宋本集韻校勘記,各若幹卷。 其論尚書大傳與毛傳同條共貫,論春秋之學,從公羊以知例,治穀梁以明禮。 穀梁文句極簡,必得治禮數十年而後可明其要義。 論釋名與毛傳、說文多不合,然可以討漢、宋說經家之源流。 其論丁度集韻雲:「集韻總字,具見類篇,先以類篇校集韻,再參之釋文、說文、玉篇、廣韻、博雅,則校讎之功過半矣。 」又雲:「陸氏釋文宋本,當於集韻求之。 今尚書釋文,經開寶中陳諤等刪改之本,集韻則未經刪改者也。 」於子書中尤好管子,嘗令其弟子元和丁士涵為管子案四卷。 家居授徒,從遊者數十人。 同郡管慶祺、丁士涵、馬釗、費鍔,德清戴望,其尤著也。 同治二年,卒,年七十有八。 金鶚,字誠齋,臨海人。 優貢生。 博聞強識,邃精三禮之學。 受知於山陽汪廷珍,與析難辨論,成禮說二卷。 嘉慶二十四年,卒於京邸。 所著求古錄一書,取宮室、衣服、郊祀、井田之類,貫串漢、唐諸儒之說,條考而詳辨之。 鶚又嘗輯論語鄉黨注,釐正舊說,頗得意解。 卒後稿全佚,陳奐求得之,釐為求古錄禮說十五卷,鄉黨正義一卷。 黃式三,字薇香,定海人。 歲貢生。 事親孝,嘗赴鄉試,母裘暴疾卒於家,馳歸慟絶。 父老且病,臥床笫數年,衣食靧洗,必躬親之。 比歿,持喪以禮,誓不再應鄉試。 於學不立門戶,博綜群經,治易治春秋,而尤長三禮。 論禘郊宗廟,謹守鄭學。 論封域、井田、兵賦、學校、明堂、宗法諸制,有大疑義,必釐正之。 有復禮說、崇禮說、約禮說。 嘗著論語後案二十捲,自為之序。 他著有書啟幪四卷,詩叢說一卷,詩序說通二卷,詩傳箋考二卷,春秋釋二卷,周季編略九卷,儆居集經說四卷,史說四卷。 同治元年,卒,年七十四。 子以周,從子以恭,俱能傳其學。 以周,本名元同,後改今名,以元同為字。 同治九年優貢。 旋舉於鄉,大挑以教職用,補分水縣訓導。 以學臣奏加中書銜,以教授升用,旋選處州府教授,而年已七十,遂不就。 以周篤守家學,以為三代下之經學,漢鄭君、宋硃子為最。 而漢學、宋學之流弊,乖離聖經,尚不合於鄭、硃,何論孔、孟?有清講學之風,倡自顧亭林。 顧氏嘗雲:「經學即是理學。 」乃體顧氏之訓,上追孔、孟之遺言,於易、詩、春秋皆有著述,而三禮尤為宗主。 所著禮書通故百卷,列五十目,古先王禮製備焉。 又以孟子學孔子,由博反約,而未嘗親炙孔聖。 其間有子思子,綜七十子之前聞,承孔聖以啟孟子,乃著子思子輯解七卷。 而舉子思所述夫子之教,必始於詩、書,而終於禮、樂,及所明仁義為利之說,謂其傳授之大恉,是深信博文約禮之經學,為行義之正軌,而求孟子學孔聖之師承,以子思為樞軸。 暮年多疾,因曰:「加我數年,子思子輯解成,斯無憾!」既,書成而疾瘥,更號哉生。 江蘇學政黃體芳建南菁講舍於江陰,延之主講。 以周教以博文約禮、實事求是,道高而不立門戶。 宗源瀚建辨志精舍於寧波,請以周定其名義規制,而專課經學,著錄弟子千餘人。 卒,年七十有二。 以恭,字質庭。 光緒元年舉人。 著有尚書啟幪疏二十八卷,讀詩管見十二卷。 俞樾,字廕甫,德清人。 道光三十年進士,改庶吉士。 鹹豐二年,散館授編修。 五年,簡放河南學政,奏請以鄭公孫僑從祀文廟,聖兄孟皮配享崇德祠,並邀俞允。 七年,以禦史曹登庸劾試題割裂罷職。 樾歸後,僑居蘇州,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各書院,而主杭州詁經精舍三十餘年,最久。 課士一依阮元成法,遊其門者,若戴望、黃以周、硃一新、施補華、王詒壽、馮一梅、吳慶坻、吳承志、袁昶等,鹹有聲於時。 東南遭赭寇之亂,典籍蕩然,樾總辦浙江書局,建議江、浙、揚、鄂四書局分刻二十四史,又於浙局精刻子書二十二種,海內稱為善本。 生平專意著述,先後著書,卷帙繁富,而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尤能確守家法,有功經籍。 其治經以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為宗。 謂治經之道,大要在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為尤要。 王氏父子所著經義述聞,用漢儒「讀為」、「讀曰」之例者居半,發明故訓,是正文字,至為精審。 因著群經平議,以附述聞之後。 其諸子平議,則仿王氏讀書雜誌而作,校誤文,明古義,所得視群經為多。 又取九經、諸子舉例八十有八,每一條各舉數事以見例,使讀者習知其例,有所據依,為讀古書之一助。 樾於諸經皆有纂述,而易學為深,所著易貫,專發明聖人觀象繫辭之義。 玩易五篇,則自出新意,不拘泥先儒之說。 復作艮宦易說,卦氣值日考、續考,邵易補原,易窮通變化論,互體方位說,皆足證一家之學。 晚年所著茶香室經說,義多精確。 古文不拘宗派,淵然有經籍之光。 所作詩,溫和典雅,近白居易。 工篆、隷。 同時如大學士曾國籓、李鴻章,尚書彭玉麟、徐樹銘、潘祖廕,鹹傾心納交。 日本文士有來執業門下者。 樾湛深經學,律己尤嚴,篤天性,尚廉直,布衣蔬食,海內翕然稱曲園先生。 光緒二十八年,以鄉舉重逢,詔複原官,重赴鹿鳴筵宴。 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六。 著有群經平議三十五卷,諸子平議三十五卷及第一樓叢書,曲園雜纂,俞樓雜纂,賓萌集,春在堂雜文、詩編、詞錄、隨筆,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叢鈔、經說,其餘雜著,稱春在堂全書。 第3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