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連,江西南城人。 道光元年舉人,以知縣揀發四川。 歷署天全、涪州、永川、安嶽、蒲江、新津、綿竹、仁壽諸州縣。 補石泉,調彭縣。 宦蜀先後二十年,所至修塘堰,濬河渠,平治水陸道塗,捕盜賊、土豪,撫災民,皆有實政。 鹹豐初,蜀匪漸熾,應連在彭縣,編團儲械,以備不虞。 四年,卒於官。 未幾,悍匪迭來犯,賴鄉勇保全危城,民思遺績,留殯於城內三忠祠旁,歲時祀之。 涪州、安嶽、永川、石泉、仁壽先後請祀名宦祠。 劉秉琳,字昆圃,湖北黃安人。 鹹豐二年進士,授順天寶坻知縣。 持躬清苦,恤孤寡,懲豪猾,悉去雜派及榷酤贏餘者。 索倫兵伐民墓樹,縱馬躪田禾,反誣村民縶其馬,秉琳力爭得直。 蝗起,督民自捕,集貲購之,被蝗者得錢以代賑,且免踐田苗。 遷宛平京縣。 十年,英法聯軍犯京師,秉琳奉檄赴營議犒,納刀鞾中,慮以非禮相加,義不受辱。 抗論無少屈,犒具皆如議。 尋引疾歸。 穆宗登極,有密薦者,復至直隷,署任丘。 民以驛車為累,籌貲招僱,永除其害。 擢深州直隷州知州。 七年,撚匪張總愚竄畿輔,且至。 人勸其眷屬可避,秉琳曰:「吾家人皆食祿者,義不可去。 」授兵登陴,鄉民及鄰境聞之,鹹挈入保,至十餘萬人。 嬰城四十餘日,賊圍之,不破。 秉琳上書統帥,言賊入滹沱,河套勢益蹙,宜兜圍急擊,緩將偷渡東竄。 卒如其言。 寇平,優敘。 州地多斥鹵,民以鹽為恆產,課與常賦埒,水旱不得報災,非漉鹽無以應正供。 秉琳議官銷法,以杜私販,民悅服。 九年,擢正定知府。 滹沱溢,發所儲兵米以賑。 築曹馬口、回水、斜角三堤,水不齧城,民用安集。 郡與山西接壤,固關守弁,苛稅煤鐵,商販委物於路,聚眾上訴。 秉琳往解散,除其重徵。 鎮將獲盜三,已誣服,秉琳鞫之,乃兵挾負博嫌,栽臓刑逼,以成其獄,釋三人者而重懲其兵。 光緒元年,擢天津河間道,兼轄南運河工。 請復歲修銀額,河兵口食足,乃無偷減工料之弊。 築中亭河北堤,涸出腴田千餘頃。 時方旱,流民集天津,設粥廠,躬親其事,所活甚眾。 嘗太息曰:「哺饑衣寒,救荒末策也。 本計當於河渠書、農桑譜中求之。 」四年,乞病歸,數年卒。 同治初年,軍事漸定,始課吏治。 大學士曾國籓為直隷總督,下車即舉賢員,如李文敏、任道鎔、李秉衡,後並至巡撫。 秉琳及陳崇砥、夏子齡、蕭世本諸人,治行皆卓著,當時風氣為之一振雲。 崇砥,字亦香,福建侯官人。 道光二十五年舉人,鹹豐三年,大挑知縣,發直隷,授獻縣。 盜賊充斥,嚴緝捕,渠魁多就擒。 治鄉團十六區,合千五百人,分班輪值,邑以有備。 撚匪張錫珠擾畿輔,崇砥開城納逃亡,誓眾效死。 縣境臧家橋為通衢,河間守欲毀橋阻賊,崇砥謂:「方宜安集難民,遙為聲援,豈可夷險示弱?且委東鄉於賊,非計也。 」竟不毀橋,賊旋引去。 大學士祁俊藻疏薦之,擢保定府同知,筦水利。 崇砥以府河港汊紛歧,苦易淤。 設水志,增夫役、器具,以時汰淤。 商船打壩阻水,為設壩船,給板椿,過淺構橋鹹稱便。 同治八年,署大名知府,兵亂時,民多築寨堡自衛,後事定,浸至藏奸抗官。 崇砥親履勘,收繳軍械,易正紳司之,澆風漸息。 畿南久苦旱,賑難普及,崇砥議有田十畝以上者不賑;極貧,大口錢千,小口半之,壯者不給。 先編保甲,造細冊,不曰賑而曰貸。 事畢,奏請蠲貸,民安之。 南樂縣民抗徭聚眾,令告變。 崇砥輕騎往,平其輕重,眾歡然輸納。 副將駐兵獻縣,兵不戢,鄉團疑其匪也,戕副將。 既而知誤,畏罪,眾聚不散。 檄崇砥往治,令縛首禍者,脅從皆免之。 調署順德府,尋擢河間知府。 河間素多訟,崇砥剋期審結,數決疑獄,期年而清。 滹沱下遊為災,崇砥請築古洋河堤,自獻縣至肅寧六十里。 於蔡家橋作堤防支流,開溝六千丈,以資宣洩。 自馮家村至高旦口,造橋建徬,防子牙河暴漲。 於是古洋通流,近地皆大稔。 光緒元年,卒於官,祀名宦。 夏子齡,字百初,江蘇江陰人。 道光十六年,會試第一,成進士。 初官禮部主事,任事果決,尚氣節。 庫丁賄當事,請準捐考,力持駁議,時稱之。 改授河南汲縣知縣,勤聽訟,嚴治盜,遇事持大體。 鹹豐初,詔求人才,巡撫潘鐸特薦之,會母憂去官。 服闋,授直隷深澤,調饒陽。 比歲旱蝗,盜劫肆擾,選健役百人,教以技擊,更番直。 有事,雖午夜立率以出,捕劇盜幾盡。 分境內團練為八區,輪期會操,久之皆可用。 十年,英法聯軍入京師,畿南土匪蜂起,冀州王洛悅,河間劉四、賈漋等,各麕集千人,連擾郡邑。 子齡率團勇迎擊境上,斬獲數百。 劉四受創遁,王洛悅聞風驚潰。 劉四等尋於他縣被擒伏法,王洛悅亦就撫。 事平,優敘。 縣舊為滹沱所經,北徙已久。 十一年,上遊決溢,水驟至,近郊為澤國。 訪尋故道,濬老澗溝,上接安平境,下入獻縣之廉頗窪,以資宣洩。 次年,水復至,暢流不為患。 城西官道沖刷成河,建長橋五十丈,民便之。 遷宛平京縣。 擢易州直隷州知州。 西陵在州境,故事,護陵俸餉及祭品、牛羊、芻豆,州領帑給之。 陵員與州吏因緣為侵蝕,數煩朝使察治。 子齡與守陵大臣議訂章程,弊去泰甚,始相安焉。 歲旱,奸民聚眾擾大戶,立杖斃煽眾者。 勸捐賑恤,災不為害。 同治六年,河北馬賊起,擾及鄰境,募勇治團如饒陽時,匪懾其名不敢犯。 次年,撚匪竄擾畿輔,守要隘,清內匪,防軍久駐,有淫掠者,立斬以徇,闔境肅然。 論功,晉秩知府。 美利堅教會私購民居為耶蘇堂,執條約與爭。 以其無遊歷執照,購屋未先告,州境附近陵寢,有關風水,皆與約背,竟退價撤契,且杜其後至。 尋請離任,以知府候補。 未幾,卒。 易州、饒陽並祀名宦祠。 子詒鈺,官永年知縣,亦以廉平稱,有治績。 世本,字廉甫,四川富順人。 同治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改直隷知縣。 先在籍治團練有聲,曾國籓蒞直隷,闢為幕僚。 九年,天津民、教相閧,斃法國領事,幾肇大釁。 遂以世本署天津縣,尋實授。 天津民悍好鬥,鍋夥匪動為地方害,世本嚴懲之。 地為通商大埠,訟獄殷繁,世本手批口鞫,斷決如神。 踰年,父憂去。 服闋,仍補天津。 歲旱,災 黎就食萬數,給粥、施醫無失所。 調清苑,擢遵化直隷州知州,復以母憂去。 服闋,以知府候補,筦天津守望局。 捕誅大盜王洛八、謝昆,海道肅清。 倡修運河堤,以免水患。 疏瀦龍河故道,開範家堤及石碑河、宣惠河、金沙嶺下水道四十餘裡。 皆藉賑興工,民利賴之。 署天津、正定兩府。 十三年,卒。 附祀曾國籓祠。 李炳濤,字秋槎,河南河內人。 鹹豐中,就職州判,謁曾國籓於軍中,尋佐皖軍營務。 能調和將士,積功晉同知,留安徽。 同治四年,國籓北征撚匪,炳濤上書言四事:「一,專責防堵,以嚴分竄;一,聯絡民團,以孤賊勢;一,設局開荒,以資解散;一,多備火器,以奪賊長。 」國籓頗采其言。 檄查亳州圩,炳濤微服出入,盡得諸匪徒姓名及蠹役胡采林通匪虐民狀,誘采林誅之,竿其首,一州驚歡。 自是訟獄者鹹取決於炳濤。 按圩查閲,立條教,別良莠,戮悍賊二百,予自新者三千。 期年而俗變,無盜竊者。 五年,撚匪竄州境,曉諸圩以大義,雖與寇有親故者,無敢出應,撚匪引去。 六年,署蒙城縣。 蒙、亳接壤,瘠苦尤甚。 炳濤耡強梗,撫良懦,振興書院,弦誦聲作。 撚匪餘黨解散及各軍凱撤還鄉者數千人,彈壓安輯,民用晏然。 巡撫英翰疏陳炳濤治行為安徽第一,被詔嘉獎。 十年,調署亳州。 第2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