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都金陵,分兵攻克府、、州、縣,遂即其地分軍,立軍帥以下各官,而統於監軍,鎮以總制,監軍、總制受命於偽朝。 自軍帥至兩司馬為鄉官,鄉官者以其鄉人為之也。 軍帥兼理軍民之政,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以次相承,皆如軍制。 此外又有女官,曰女軍師、女丞相、女檢點、女指揮、女將軍、女總制、女監軍、女軍帥、女卒長、女管長,即兩司馬也,共女官六千五百八十四人。 女軍四十,女兵十萬人,而職同官名目亦同。 總計男女官三十餘萬,而臨時增設及恩賞各偽職尚不在此數也。 其軍制,每一軍領一萬二千五百人,以軍帥統之,總制、監軍監之。 其下則各轄五師帥,各分領二千五百人。 每師帥轄五旅帥,各分領五百人。 每旅帥轄五卒長,各分領百人。 每卒長轄四兩司馬,每兩司馬領伍長五人,伍卒二十人,共二十五人。 其陣法有四:曰牽陣法。 凡由此至彼,必下令作牽陣行走法。 每兩司馬執一旗,後隨二十五人。 百人則間卒長一旗,五百人則間旅帥一旗,二千五百人則間師帥一旗,一萬二千五百人則間軍帥一旗,軍帥、監軍、總制乘輿馬隨行。 一軍盡,一軍續進。 寬路則令雙行,狹路單行,魚貫以進。 凡行軍亂其行列者斬。 其牽線行走時,一遇敵軍,首尾蟠屈鈎連,頃刻岔集。 敗則聞敲金方退,仍牽線以行,不得斜奔旁逸。 曰螃蟹陣。 乃三隊平列陣也。 中一隊人數少,兩翼人數多。 其法視敵軍分幾隊,即變陣以應之。 如敵軍僅左右隊,即以中隊分益左右,亦為兩隊。 如敵軍前後各一隊,則分左右翼之前鋒為一隊,以後半與中一隊合而平列,為前隊接應。 如敵軍左右何隊兵多,則變偏左右翼以與之敵。 如敵軍分四五隊,亦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拒。 其大陣包小陣法,或先以小隊嘗敵,後出大陣包之;或詐敗誘敵追,伏兵四起以包敵軍,窮極變化。 至於損左益右,移後置前,臨時指揮,操之司令,兵士悉視大旗所往而奔赴之,無敢或後。 曰百鳥陣。 此陣用之平原曠野,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分百數十隊,散佈如星,使敵軍驚疑,不知其數之多寡。 敵軍氣餒,即合而攻之。 曰伏地陣。 敵兵追北至山窮水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齊偃,瞬息千里,皆伏地不見。 敵軍見前寂無一卒,詫異徘徊。 賊伏半時,忽一旗立,千旗齊立,急趨撲敵,往往轉敗為勝。 其營壘或夾江、夾河、浮筏、阻山、據村市,及包敵營,為營動合古法。 每數營必立一望樓了敵。 守城無布帳,每五垛架木為板屋。 木牆、土牆亦環庋板屋。 地當敵沖,則浚重壕,築重牆,壕務寬深,密插竹簽。 重牆用雙層板片,約以橫木,虛其中如衤複壁,中填沙石專土。 築二重牆築物無定,或密排樹株,或積鹽包、糖包,及水浸棉花包,異常堅固。 其攻城專恃地道,謂之鼇翻。 土營而外,又有木營、金營。 組織諸匠,各營以指揮統之。 其總制至兩司馬皆如土營之制。 立水營九軍,每軍以軍帥統之。 但未經訓練,不能作戰,專以船多威敵而已。 其旗幟亦有差等,偽東王黃綢旗,紅字綠緣,方一丈;以下皆黃綢旗、紅字,而以緣別。 如偽西王白緣,偽南王紫緣,偽北王黑緣。 偽翼王藍緣,其尺丈長闊則以五寸遞減。 豫王、燕王皆黃綢尖旗、紅字、水紅緣,國宗黃綢尖旗、紅字。 其緣視何王國宗,即從何色,皆長闊八尺。 侯,黃綢尖旗,長闊七尺八寸。 丞相,黃綢尖旗,長闊七尺五寸。 檢點,黃綢尖旗,長闊七尺。 以上皆紅字、水紅緣。 指揮,黃綢尖旗,黑字、水紅緣,長闊六尺五寸。 將軍至兩司馬,皆黃旗無緣,形尖,黑字,自長闊六尺以下遞減至二尺五寸。 每一軍大小黃旗至六百五十六面之多。 軍中號令,惟擊鼓、敲金、吹螺、搖旗。 凡起行出隊,俱擂鼓、吹螺、搖旗以集眾。 打仗則擊鼓吶喊,收隊則鳴鉦。 有老軍、新軍、童子軍。 尤善用間諜,混入敵營。 又能取遠勢,聲東擊西,就虛避實,其以進為退,以退為進,往往令人不測,墮其術中。 此其行軍之大略也。 其服色尚黃。 偽天王金冠,雕鏤龍鳳,如圓規沙帽式,上綉滿天星鬥,下綉一統山河,中留空格,鑿金為「天王」二字。 東王、北王、翼王冠如古兜鍪式,冠額綉雙龍單鳳,中立金字職銜。 國宗略同諸王式。 自檢點至兩司馬,皆獸頭兜鍪式,帽上龍以節數分等差。 如諸王九節,侯相七節,檢點、指揮、將軍五節,總制、監軍、軍帥三節是也。 袍服則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 偽天王黃緞袍,綉九龍。 自諸王以下至侯相,遞減至四龍。 檢點素黃袍,指揮至兩司馬皆素紅袍。 自偽王至兩司馬,皆綉職銜於馬褂前團內。 儀衛輿馬,諸王皆黃緞轎綉雲龍,侯、相、檢點、指揮皆紅緞轎,將軍、總制、監軍綠轎,軍帥、師帥、旅帥藍轎,卒長、兩司馬黑轎。 至金陵,始建宮室,毀總督署,復擴民居以廣其址,役夫萬餘,窮極奢麗。 雕鏤螭龍、鳥獸、花木,多以金為之。 偽王皆建偽府,馮雲山、蕭朝貴早授首,其子亦襲封建府。 其宗教制度,半效西洋。 日登高殿,集眾演說,與人民以自由權,解婦人拘束。 定偽律六十二條,最為慘酷。 然行軍嚴搶奪之令,官軍在三十里外,始準擄劫;若官軍在前,有取民間尺布、百錢者,殺無赦。 於安慶大星橋設榷關,撥砲船十艘,環以鐵索,木筏橫截江濱,以防偷漏。 九江、蕪湖,及沿江州縣岔河、小港地當衝要者,一律設立偽卡,徵收雜稅。 此其建國大略也。 既都金陵,欲圖河北,羅大綱曰:「欲圖北必先定河南。 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至皖、豫一出。 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鹹陽;以徐、揚席捲山左,再出山右,會獵燕都。 若懸軍深入,犯險無後援,必敗之道也。 且既都金陵,宜多備戰艦,精練水師,然後可戰可守。 若待粵之拖罟鹹集長江,則運道梗矣。 今宜先備木筏,堵截江面,以待戰監之成,猶可及也。 」秀清方專政,不納。 乃遣偽丞相林鳳祥、李開芳、羅大綱、曾立昌率眾東下,秀全詔之曰:「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糜時日。 」大綱語人曰:「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屬無類矣!」 二月,林鳳祥等陷鎮江、揚州,令吳如孝等留守,分據浦口、瓜洲諸隘。 向榮既復武昌,躡寇而東,抵金陵,軍孝陵衛,是謂江南大營。 都統琦善亦以欽差大臣率直隷、陝西、黑龍江馬步諸軍軍揚州城外,是謂江北大營。 三月,向榮破通濟門寇壘,襲占七橋甕,奪獲鍾山圍,殲寇無算,遂移大營逼城而軍。 四月,漕運總督楊殿邦進攻揚州,毀城外木城土壘,東路寇悉避入城。 琦善、勝保先後督攻,五戰皆捷。 鳳祥留立昌踞揚城,驅婦女及所劫貨財運回金陵;率三十六軍北竄,分擾滁州,踞臨淮關,陷鳳陽府。 其酋硃錫錕、黃益蕓等別率悍黨犯浦口,攻六合,知縣溫紹原率鄉團拒之,夜火其營,寇遁回金陵。 五月,大兵圍揚州,殺敵逾萬。 勝保自揚州躡其後,力攻鳳陽,寇遁河南。 楊秀清遣偽丞相吉文元由浦口竄亳州,偕林鳳祥陷永城,犯開封。 省官兵擊破之,又敗之汜水。 寇奔黃河渡口,溺死無算。 楊秀清遣偽豫王胡以晃陷安慶,又遣偽丞相賴漢英、石祥禎攻九江、湖口,進圍南昌。 湖北按察使江忠源馳援江西,入城固守。 鳳祥等自汜水敗退,犯鄭州、滎陽。 六月,圍懷慶,以地道攻城,不克。 鎮江寇出城撲我軍,戰北固山下,伏寇縱火,七營皆被焚。 鄧紹良退守丹陽,都司劉廷鍈等督潮勇馳援。 寇退入城,復擾丹徒鎮,劉廷鍈復擊退之。 向榮檄總兵和春與劉廷鍈紮徒陽運河之新豐鎮,寇始不敢南竄,常州獲安。 寇之圍懷慶也,立木柵為城,深溝高壘,我兵相持幾至六旬。 訥爾經額親督諸將分五路攻壘,毀其木柵,斃敵酋吉文元。 鳳祥受重創,解圍而遁,河北肅清。 第2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