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中人,寧有良心?倘株連眾多,後患何堪設想?」居正仍坐在當地,不發一言。 博與守禮,復曆數先朝政府,如何同心輔政,弼成郅治,到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互相傾軋,相名坐損,可為殷鑒。 居正甚不耐煩,竟忿然道:「兩公今日,以為我甘心高公麼?廠中揭帖具在,可試一觀!」說至此,奮身入內,取廠中揭帖,出投博前道:「公請看來!與我有無干涉!」全是意氣用事。 博從容取閲,從頭細瞧,但見帖中有二語云:「大臣所供,歷歷有據。 」這「歷歷有據」四字,乃是從旁添入,預設字跡,實系居正手筆。 偏露出馬腳來。 當下也不明說,惟嗤然一笑,又將揭帖放入袖中。 居正見一笑有因,猛憶着有四字竄改,只好支吾說道:「廠中人不明法理,故此代易數字。 」守禮道:「機密重情,不即上聞,豈可先自私議?我兩人非敢說公甘心高氏,但是目下回天,非仗公力不可!」楊、葛兩公,可謂有心人,看出破綻,仍用婉言,不怕居正不承。 居正至此,無可推諉,方揖謝道:「如可輓回,敢不力任。 但牽輓牛尾,很覺費事,如何可以善後呢?」楊博道:「公特不肯力任呢!如肯力任,何難處置,現惟得一有力世家,與國家義同休戚,便可托他訊治了。 」居正感悟,欣然道:「待我入內奏聞,必有以報兩公。 」兩人齊聲道:「這是最好的了,造福故家,留名史策,均在此舉哩!」說罷,拱手告別。 居正送出兩人,即入宮請獨對,自保高拱無罪,請特委勛戚大臣,澈底查究。 神宗乃命都督朱希孝,左都御史葛守禮,及馮保會審王大臣。 希孝系成國公朱希忠弟,接了此旨,忙與乃兄商議道:「哪個奏聞皇上,弄出這個難題目,要我去做?一或失察,恐宗祀都難保了。 」說著,掩面涕泣。 正是庸愚。 希忠也惶急起來,相對哭着。 一對飯桶,不愧難兄難弟。 哭了半晌,還是希忠有點主意,令希孝去問居正。 居正與語道:「不必問我,但去見吏部楊公,自有方法。 」希孝當即揖別,往謁楊博,且語且泣。 博笑道:「這不過借公勛戚,保全朝廷大體,我等何忍以身家陷公?」希孝嗚咽道:「欲平反此獄,總須搜查確證,方免讒言。 」博又道:「這又何難!」當下與希孝密談數語。 希孝才改憂為喜,謝別而回,暗中恰遣了校尉,先入獄中,訊明刀劍來由。 大臣始不吐實,經校尉威嚇婉誘,方說由辛儒繳來,並將他指使改供事,略說一遍。 是一個反覆無常的罪犯,馮保也未免自誤。 校尉復說道:「國家定製,入宮謀逆,法應滅族,奈何自願引罪?你不如吐實,或可減免。 」大臣淒然道:「我實不知。 辛儒說我持刀犯駕,罪坐大闢,因教我口供如此,不特免罪,且可富貴,誰知他竟是誑我呢!」說至此,大哭不止。 校尉反勸慰一番,始行覆命。 適高氏家人,已逮入京,希孝乃偕馮保、葛守禮,三人升廳會審。 明朝故事,法司會審,須將本犯拷打一頓,叫作雜治。 大臣上得法庭,馮保即命雜治,校尉走過,洗剝大臣衣服,大臣狂呼道:「已經許我富貴,為何雜治我?」校尉不理,將他搒掠過了,方推近公案跪下。 希孝先命高氏家人,雜列校役中,問大臣道:「你看兩旁校役,有無認識?」大臣忍着痛,張目四瞧,並無熟人,便道:「沒有認識。 」馮保即插嘴道:「你敢犯駕,究系何人主使,從實供來!」大臣瞪目道:「是你差我的。 」保聞言大驚,勉強鎮定了神,復道:「你不要瞎閙!前時為何供稱高相國?」大臣道:「是你教我說的。 我曉得什麼高相國?」又證一句,直使馮保無地自容。 保失色不語。 希孝復問道:「你的蟒袴刀劍,從何得來?」大臣道:「是馮家仆辛儒,交給我的。 」索性盡言,暢快之至。 保聽著這語,幾欲逃座,兩肩亂聳,態度倉皇。 還是希孝瞧不過去,替保解圍道:「休得亂道!朝廷的訊獄官,豈容你亂誣麼?」遂命校尉將大臣還押,退堂罷訊。 保踉蹌趨歸,暗想此案尷尬,倘大臣再有多言,我的性命,也要丟去,便即遣心腹入獄,用生漆調酒,勸大臣飲下,大臣不知是計,一口飲訖,從此做了啞子,不能說話。 此時宮內有一殷太監,年已七十多歲,系資格最老的內侍,會與馮保同侍帝側,談及此事。 殷太監啟奏道:「高拱忠臣,豈有此事!」又旁顧馮保道:「高鬍子是正直人,不過與張居正有嫌,居正屢欲害他,我輩內官,何必相助!」原來高拱多須,所以稱為鬍子。 保聞言,神色漸沮。 內監張宏,亦力言不可,於是獄事遷延。 等到刑部擬罪,只把大臣斬決,余免干連。 一番大風浪,總算恬平,這也是高拱不該赤族,所以得此救星。 拱聞此變,益發杜門謝客,不問世事。 拱本河南新鄭人,嗣後出仕中州的官吏,不敢再經新鄭,往往繞道而去。 統是偷生怕死的人物。 至萬曆六年,拱方病歿,居正奏請復拱原官,給與祭葬如例。 又似強盜發善心。 惟馮保餘恨未釋,請命太后一切賜恤,減從半數。 祭文中仍寓貶詞,後來追念遺功,方贈拱太師,予謚文襄。 小子有詩詠高拱道: 自古同寅貴協恭,胡為器小不相容? 若非當日賢臣在,小過險遭滅頂兇。 欲知明廷後事,且俟下回續陳。 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 第1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