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潘鵬受了宸濠密托,遣人在要途守候,擬拿到世寧,即置死地。 虧得世寧先事預防,不遭毒手。 到京後又秦辯寧王必反,有旨駁斥,拘繫獄中。 世寧雖入囹圄,依舊孤忠未泯,接連上了三書,俱不見報。 錦衣校尉,反受了中官密囑,連番拷掠,害得世寧氣息奄奄,僅存殘喘。 中官錢寧等,尚說他誣告親王,定欲加他死罪。 大理寺少卿胡瓚抗言道:「寧王謀為不軌,幸得世寧舉發,這般功臣,反欲加他死罪,奈何服天下?」未幾,江西撫按孫燧、李潤等,復奏稱世寧無罪,乃得減死,仍謫戍遼東、瀋陽衛。 胡瓚奪俸受懲。 宸濠因武宗無嗣,糟蹋許多婦女,尚未得產一兒,可見寡慾生男之說,實有至理。 復陰托錢寧,令取中旨,召己子入京,司香太廟。 寧又替他面奏,但說寧王如何勤孝,慫恿武宗,用異色龍箋報賜。 這異色龍箋,尋常罕用,只有禦賜監國書牘,方用此箋。 武宗也不分皂白,就依了錢寧言,裁答下去。 宸濠得書大喜,遂欲拓建府居,制擬大內。 左布政張嵿,以土地屬自己管轄,不許侵佔,宸濠乃送他食品四項,一系乾棗,一系鮮梨,一系生薑,一系芥菜。 嵿啟視畢,呼來使劉吉道:「我知寧王的用意了。 他欲我早離此地,免得與他反對。 但臣子受命朝廷,行止一切,不得擅專,寧王也是人臣,難道得干預我麼?」說得劉吉啞口無言。 嵿即將原物退還,交給劉吉攜歸。 宸濠沒法,只好取出金帛,再去求錢寧設法。 寧囑吏部調嵿還都,升為光祿寺卿,嵿乃離任去訖。 還是運氣。 宸濠又令黨羽王春、余欽等,招募劇盜凌十一、閔廿四、吳十三等五百餘人,與楊清等同匿丁家山寺,劫掠民財商貨,儲入府庫。 復厚結廣西土官狼兵,以及南贛、汀漳等處各峒蠻,使為外援。 一面遣人往廣東,收買皮帳,製成皮甲。 且在邸第內私立冶廠,督造槍刀盔甲,並佛郎機銃等,砧錘丁當的聲音,徹夜不絶。 會吳十三等,往劫新建庫銀七千兩,藏置窩主何順家中,事為巡撫孫燧聞悉,立飭南昌知府鄭瓛,率役破窠,取歸庫銀,拘戮何順。 孫燧復派兵捕盜,拿住吳十三等,械繫南康府獄中。 凌十一、閔廿四,竟往報宸濠,召集群盜,劫還吳十三。 不願做藩王,甘去做盜魁,想是做藩王的趣味,不如盜賊為佳。 孫燧大憤,迭行奏聞,書凡七上,都被宸濠遣黨邀截,無一得達。 惟自劾乞休一疏,總算到京,也不見有甚麼批答。 時僉事許逵,見四十七回。 就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密謁孫燧,請他先發制人。 燧恐兵力未足,遲遲不發,適宸濠父死,居苫塊間,矯情飾禮,陰嗾南昌生徒揄揚孝行,一面脅迫孫燧,據事奏聞。 燧欲緩他逆謀,依言具奏。 武宗覽奏道:「百官賢應該升職,寧王賢何必申奏,孫燧也太糊塗了。 」糊塗皇帝,應有此糊塗臣子。 太監張忠在旁,即啟奏道:「稱寧王孝,便譏陛下不孝;稱寧王勤,便譏陛下不勤。 」武宗驚異道:「孫燧敢如此麼?」張忠道:「這恐由錢寧、臧賢所主使。 他兩人交通寧王;早謀為逆,難道陛下尚未聞知麼?」原來江彬與錢寧有隙,張忠素附江彬,所以乘間傾寧。 都是好人。 武宗被忠一說,為之動容。 東廠太監張鋭,大學士楊廷和,初亦黨濠,無非有錢到手。 至是知濠謀逆,且聞武宗已入忠言,乃議再削寧藩護衛,以免後患。 御史蕭淮,又盡情舉發,並言寧藩偵卒,多寄匿臧賢家。 於是詔飭校尉,至賢家搜查。 賢家多複壁,外蔽木櫥,內通長巷,寧藩偵卒林華,竟從複壁中逸去。 校尉以形跡可疑四字,入覆上命。 楊廷和請仿宣宗處趙府故事,見三十二回。 遣勛戚大臣往諭,叛跡已著,豈宣諭所得了耶?武宗準奏,因令太監賴義,駙馬都尉崔元,都御史顏頤壽等,持諭戒飭,乘便收撤護衛。 這邊方奉命登程,那邊正開筵祝壽,原來宸濠生辰,系六月十三日,屆期懸燈演戲,設宴征歌,寧府中非常熱閙。 所有鎮守官,巡撫官,按察司,都御史等,都趨府祝賀,齊集一堂,大家歡呼暢飲,興高采烈。 忽報林華到來,當由宸濠傳入,林華踉蹌登堂,尚帶三分氣喘,意欲稟報京事,無奈眾官滿座,不便直陳,只得張皇四顧。 宸濠心知有異,便召他入內,屏人與語。 約歷片時,方再出陪賓。 大眾正在酣醉時候,也無暇問及,等到酒闌席散,客去天昏,宸濠便召劉養正、劉吉密議,將林華所報情形,複述一遍。 養正道:「事急了,俗語有雲,先下手為強,若再遲疑,要為人所制了。 」宸濠即請他設計,由養正沈思一會,方道:「有了有了。 」隨即與宸濠附耳道:「如此如此。 」兩個有了,兩個如此,好一對仗。 說了數語,把一個寧王宸濠,引得歡天喜地。 當下召入盜首吳十三、凌十一、閔廿四等,授他密計,令各率黨羽,帶領兵器,分頭埋伏去訖。 轉瞬天明,即召致仕都御史李士實入府,將乘機起事的意思,與他說了。 士實本與宸濠交遊,聽知此話,唯唯從命。 辰牌將近,巡鎮三司各官,陸續前來謝宴,依次拜畢,但見府中護衛,帶甲露刃,盡入庭中。 宸濠出立露台,大聲道,「孝宗在日,為李廣所誤,抱民家養子,紊亂宗祧,我列祖列宗,不得血食,已是一十四年。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