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東京政府每天的決定赫爾都知道,因為日本的電台密碼已被破譯。 因此,一份份「注意戒備」的警告送到了珍珠港,送到了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手中。 12月7日,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將軍從華盛頓向珍珠港發出了最後一份警告。 由於靜電故障妨礙了美軍電台的使用,因此,這一消息只得通過商業渠道傳送。 在火奴魯魯島,這份電報交給了一位騎自行車的郵差。 當他還在送信途中,即上午7點剛過,日本的炸彈已開始落在這座島嶼上。 幾小時之內,除三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被炸燬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戰列艦中有五艘被擊毀。 與此同時,日本另一支特遣部隊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的大部分飛機。 遵照《三國條約》的條款,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 這樣,美國不但在歐洲,而且在亞洲,完全捲入了這場戰爭。 此時,在華盛頓圍繞要戰爭還是要和平這一問題展開的激烈爭論突然停止了。 總統向這時已團結起來的全國人民發表了講話,他宣佈:「我們現在已處于戰爭之中。 我們一直都在這場戰爭之中。 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們美國歷史上這一最巨大的事業的參與者。 」美國作為參與者的作用就是成為「各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3年至1944年,這家「兵工廠」的最高生產紀錄是每天生產一艘船,每五分鐘製造一架飛機;6年的戰爭中,它生產了87,0O0輛坦克、296,000架飛機和5,300萬噸位的船隻. 1942年:軸心國勝利的一年 1942年,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各處都取得了勝利。 強大的攻勢蹂躪了蘇聯、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就象一隻帶有三個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歐亞半球。 與此同時,德國的潛艇和水面艦船正威脅着同盟國的航線,1942年,同盟國船隻的損失平均每月為40萬噸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為驚人的勝利,他們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廣大地區,從阿留申群島擴張到澳大利亞,從關島擴張到印度。 日本人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每次都是在對手實際上不可能進行抵抗時發動進攻。 法國和荷蘭已被佔領,英國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拚命鬥爭,美國則剛開始從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向戰時經濟。 這樣,日本人便進入了一個真空,他們迅速而又輕易地填滿了這一真空。 西方列強將它們的殖民地作為原料的提供者和製成品的消費者的傳統做法,也有助于日本的成功。 儘管這種安排對母國也許有利,但它卻阻礙了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 即便是印度這樣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不能生產一輛吉普車、一架飛機或一艘登陸艇。 這意味着所有基本的軍用物資都必須從幾千哩以外的歐洲或美國運來。 殖民國家傳統的政治政策也在這最後較量的時候使它們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緬甸人或印度尼西亞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應該為保衛他們心目中的暴虐的異族政權而戰鬥。 他們在沒有積極地歡迎和幫助日本侵略者的同時,採取了一種你們兩家都該死的態度。 日本人狡猾地利用這種感情,提出了諸如「亞洲人的亞洲」之類的口號。 十分有意義的是,日本人只是在菲律賓群島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菲律賓群島後來于1946年成為一個自治共和國,擁有一支自己的、10萬人的國民軍隊。 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三天後,日本人又取得了一個勝利:他們的以地面為基地的飛機在暹羅灣擊沉了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肌「擊退號」。 因為這是兩艘由精選的船員操縱的新軍艦,所以,它們的損失給英國人的打擊與珍珠港事件給美國人的打擊一樣大。 「在整個戰爭中」,丘吉爾後來寫道,「我從未受到一個比這更直接的打擊多少努力、希望和計劃與這兩艘軍艦一起沉沒了。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除珍珠港倖存的、正急忙駛回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軍艦外,再沒有英國和美國的主力艦了。 日本在所有這些浩翰無垠的水域上都是至高無上的,而我們在各處都是較弱的、無防備的。 」 到聖誕節時,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兩個多星辨後,日本人已佔領了關島、威克島和香港。 他們侵入了以往一向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馬來半島的叢林。 由於有多年與中國游擊隊作戰的經驗,日本人已使他們的官兵學會繞過敵軍陣地,從兩翼和背後發起進攻。 他們攜帶輕型迫擊炮和給養,利用輕型坦克、自行車和當地的運輸工具,在地面交通很差的地區迅速行進。 這些戰術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隨着8萬士氣沮喪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向5萬日本軍隊投降,新加坡這一大要塞陷落了。 丘吉爾將這一失敗描寫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的投降。 」不僅僅如此,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光輝象徵。 它的淪陷對20世紀後半世紀的影響同蘇聯在對馬海峽的失敗對20世紀前半世紀的影響一樣重大。 實質上,這同樣的格局也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重演。 1941年12月10日,日本軍隊越過了緬甸邊界。 到4月時,他們已佔領了仰光和曼德勒,英國、印度和中國聯軍沿著隱蔽的叢林小道逃到了印度。 在印度尼西亞,荷蘭軍總司令于3月8日在萬隆率部投降。 第3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384頁